运动参与对大学生智力的影响
2018-08-28艾新平
艾新平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高级场所,是智力开发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客观的了解和掌握长期参加运动与不常参加运动的大学生的大脑功能是否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是进行教学,提高大学生智力,加速培养人才的可取之路,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和中期,智力正值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的智力倾向与家庭,学校有关,同时受到运动的影响,运动能够提高人脑功能的效率,运动使反应速度,注意力,思维能力增强的良好作用,从而获得智力发展高水平的良好效果。
1运动参与对大学生智力影响的有关实验和资料报道
1.1对象
1997—2001年佳木斯大学医学院及山东省滨州医学院分别对该院的男、女运动员及男、女大学生进行抽样测试,取得有效数据的人数共120人(运动员系该院业余训练队)。
1.2研究方法
采用日本内田——克列别林精神检查法即加算测定,将此修改为连续做10分钟后休息5分钟,再加算10分钟共需25分钟,一分钟加算一行,根据统一口令到每分钟结束时换行,要求被试者要准确、迅速地加算该行内的数字,即相邻两数相加,将和数的个位数写在相加两数之间。
根据神经活动的基本特点,作业量m表示神经过程的强度;两极差r表示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后期作业量增减率T表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评定方法为:作业量m,在55以上时大脑工作能力称高水平,47±7为一般,32±7稍不足,工作量m2在60以上时大脑适应能力(灵活性)为高水平,52±7为一般、37±7为稍不足,
两极差r在7±2以下为稳定,11±1以下为一般,17±2为不够,后期增长率在118以上为效果好,112±6为正常,106以下为不足。
1.3结果
男、女运动员与男、女大学生抽样测试结果
组别 人
数 前期作业量m1 后期作业量m2 作业量总数Σm 前期两极差r1 后期两极差r2 增减率
T
男生 30 41.72±7.5 45.25±7 43.49±7.4 13.44±6.68 12.83±4.89 117.39±10.96
男生
运动员 30 54.98±5 60.39±6 57.68±6.1 14±7.6 14.4±7.21 119.15±4.54
女生 30 43.53±7.5 45.56±7.7 45±7.6 15.6±5.32 13±4.06 118.7±
11.82
女生
运动员 30 54.33±6 63±7.1 58.77±7.7 13.2±-4.2 12.34±4.38 120.3±
12.01
测得120名学生的前期作业量m,后期作业量m2,前期两极差r1,后期两极差r2和后期作业量增减率T,及作业量总数Σm,按运动员及大学生男女分别统计,结果如表。男大学生Σm为42.49,男大学生运动员Σm为57.68,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女大学生Σm为45,女大学生运动员58.77,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但有一定影响,大学生运动员的大脑工作能力,均高于大学生。
1.3.1大学生及大学生运动员能力(大脑功能)的分布特点
①男大学生:在作业量均值m1 中,体现出他们的智力处于一般水平,大脑工作能力并不理想:在m2中,大脑适应能力(灵活性)为一般水平,其两极差(r1r2)均为一般。再从后期增长率T来看,大脑灵活性大体正常。②男大学生运动员:在作业量远离值m中,体现出他们的智力,大脑工作能力相近于高水平;在m2中反应出大脑灵活性较好,适应能力达到高水平;两极差r1r2均为一般,同于大学生;后期增长率T好于大学生,表现出运动员大脑灵活,适应性强。③女大学生:在作业量均值m1m2中,表现出她们的大脑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均为一殷,其两极差r1r2不够理想,后期增长率T大体正常。④女大学生运动员;在作业量均值m1m2中均高于女大学生,表现她们的大脑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均达到良好水平,但两极差r1r2与大学生基本相同,后期增长率T好于大学生,也表现出运动员大脑灵活性较强。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运动员的智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等,都高于普通大学生。
1.3.2影响学生智力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运动员的大脑工作能力等都略高于普通大学生。其原因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大脑功能得到提高,人體各种机能状况都得到改善,为智力的发展,记忆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生理、心理条件。人的智力就是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察力、理解力、注意力、概括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等构成的统一体。体育运动之所以能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因为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注意力和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灵活的思维能力。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战术思想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必须以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基础,而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正是智力的核心,所以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智力的发展。
2运动参与对大学生智力发展的心理学机制
2.1运动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运动能促使大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2运动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参与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同伴及对方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大学生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大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2.3运动参与对大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3.1创造学认为,一切创造都与想象有关
想象是对表象重新分析与综合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的形象,具有不同程度的奇特性,运动也能使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排球传球和接球时,考虑判断球的落点是很重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同伴和对方可能的位置关系,以及球在空中飞行的这段时间里,这种位置可能出现的变化等。对球落地的第一落点、反弹的方向、第二落点的判断,都需要依靠在对过去经历过的类似情况的记忆表象基础上,在当时情景刺激下,通过某种重新组合加工做出预测,这一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
2.3.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只有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运动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思维,因为一切动作技能的形成与运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与调节下进行的,大学生掌握动作的过程是以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作用的结果。譬如,在篮球比赛中技战术行为的质量和效果依赖于思维活动能力,没有积极的思维就无法对比赛场上错综复杂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就难以揭露对方的战术意图,识破对方战术行动的特点及其进行规律,也就无法确定自己的技战术对策。没有思维的行动只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被动的,技战术行动将失去针对性、目的性、预见性,也就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在练习武术套路时,怎样才能较好的孕攻防意义于动作中;实践中如何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使用招法等等,要领悟这一切,必须对动作进行长期揣摩和体会,这种活动能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可以说思维能力是伴随着运动整个过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思维能力也就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运动要求动作迅速、准确,要求整体有机协调,这就对参加者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思维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使得这些心理能力得到综合锻炼,而这些能力的组合正是智力的展现,运动对智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3运动参与对大学生智力发展的生理学机制
3.1运动参与对大学生智力发展提供能量支撑
体育的核心──身体活动在促进人体机能的生长发育、防止疾病和推迟生命衰老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能从肌体上保证智力发展所需要的能量支撑。反映在智力促进上,运动可以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大脑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一切随意动作都必须在大脑皮质参与下方能实现,进行运动时,各种技术动作和变化莫测的战术配合产生生物电,通过感受器不断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复合性的强化刺激,产生刺激效应,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更加深刻,更加集中,从而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强度、灵活性和分析综合能力,使整个大脑的功能得以增强。
3.2运动参与对大学生智力结构、智力深度等方面的影响
广博精深的知识是智力构成的基础要素,运动是一种开放的活动形式,人们从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是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在运动过程中,大量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学习新的知识,积累经验,提升智能。当我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时,这些信息就成为进一步提高能力的基础,致使在知识、经验、技能积累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联想和独特的认知,在运动时不经意中做出一些超乎尋常的精湛动作和难度技术,使其“认知反映系统”得以开拓与发展,这正是运动对智力知识结构的一种升华与提高。
4结语
大学生教育把智力培养和运动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运动作为发展智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仅能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而且能与智育一起从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发展大学生的智力。只有正确地评价运动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才能使德智体三者并重,在教育领域里,充分利用运动这一强有力的手段,大力发展大学生智力,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马里舒克(俄),杨守廉.运动心理诊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钟添发.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4]石岩.定量运动负荷和个性特征对动觉准确性和动觉稳定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