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萃华的长青之路

2018-08-28王焯TextbyWangZhuo

今日辽宁 2018年3期
关键词:金店金银首饰

◎文/王焯 Text by Wang Zhuo

萃华金匾

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作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沈阳城,曾是关外最大的商贸中心,八关九门百业兴旺,招幌牌匾不计其数。仅老沈阳的饭店就有“三春六楼七十二店”之说。

民国时期,中国有“四大银楼”,分别是南京宝庆银楼、上海老凤祥银楼、苏州恒孚银楼和沈阳的萃华银楼。“萃华”一度代表了沈城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见证了沈城当年金银业的兴盛发达。

如今,在繁华如昨、人流熙攘的沈城,提起金银珠宝业的老字号,人们往往首先就会想起“萃华金店”。在许多辽宁人甚至东北人的心中,“萃华”二字不仅是金银珠宝首饰的店铺招牌,更是几代人婚丧嫁娶、家中添人进口等重大事宜的见证。这家百年老店,如同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为我们讲述着沈城民族工业品牌传奇而精彩的成长故事。

慧眼识金 知人善用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新旧因素并存。空谈误国,实业兴邦,无数仁人志士奋力求索着救国之道,这其中就有萃华金店的创始人关锡龄。

关锡龄,清末知府,姓瓜尔佳氏,大清镶黄旗锡伯族人。由于关氏家资豪富,又因沈阳新城子是锡伯族故乡,关锡龄弃官从商后,决心要为故乡做些贡献,于是出资3.6万吊,在奉天城内四平街铜行胡同的出颖胡同选址,辟祖产开金店,取名为“萃华新首饰楼”。

当时,出颖胡同金银店铺众多,萃华却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关锡龄独到的经营方式,即聘请有从业经验且熟悉金银行业的人来当家。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种非常前卫的做法。

萃华的第一任大掌柜名叫祝玉堂。此人从事银楼买卖多年,很善经营,又招用了一批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这些人多来自于河北抚宁、昌黎、滦县一带,俗称“关里帮”。靠技艺和诚信,萃华很快在沈城占据一席之地。

萃华的经营之道还有一个就是广开分号。在1912年到1921年之间,萃华金店着力整合各地资源,搭建产业链,陆续在哈尔滨道外三道街、五道街,安东市(今丹东市)中富街和沈阳南满站(今沈阳站)设立了分号。“萃华新首饰楼”改称“萃华金店总号”。总号和分号共有六处。从1918年到1929年,每年萃华金店获纯利可达10万元,其资本相当于最初投资的10倍。

萃华金店还注意广招人才,遍访能工巧匠,甚至从北京东安市场的志成银楼就聘请了七八名技工,萃华由此受益良多。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可谓是萃华金店的鼎盛时期。沈阳金银首饰同业公会的会长一直由萃华经理担任,同业公议牌价也由萃华挂出,萃华成了沈阳金银业中公认的龙头老大,成为皇宫中权贵定制首饰的首选。

手艺精湛 匠心可昭

萃华制作的首饰和器具种类繁多,有手镯、戒指、耳环、项链、麒麟锁、器皿、杯盘、炉具、匙箸和烟具等。在投料色度和质量上,萃华一直保持着国内标准水平,黄金是足赤,白银是纹银,各种饰品和器具计量精确,不少分厘。当时凡有萃华戳记的首饰,到外地金店出卖,都能不打折扣地兑换,连京、津、沪等大城市也对萃华金银饰品倍加推崇。萃华刻意求新,所制饰物花色新颖,同行业中其它金店不能镶嵌的饰物,萃华也能受理制作。

民国时期的萃华金店

19世纪末坐落于奉天中街的萃华金店,道路两侧的招幌,牌匾林立,可见当时中街的繁华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可谓是萃华金店的鼎盛时期。沈阳金银首饰同业公会的会长一直由萃华经理担任,同业公议牌价也由萃华挂出,萃华成了沈阳金银业中公认的龙头老大,成为皇宫中权贵定制首饰的首选。

不管是今天还是100多年前,人们对于黄金的热情始终未减。在那个时代,萃华的首饰就不单单是商品了,更是一种符号,是身价的象征。根据不同阶层的需要,萃华金店也调整经营,生产不同的产品。

当时,普通百姓买不起纯金饰品,但又需要金饰装点门面。萃华金店率先研制出了银胎包金的首饰,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这也是萃华的绝活。包上三层金箔的银胎首饰,外表与金首饰无异,而价格却低廉很多。萃华销售这种饰品,保证佩戴三年不露白色银底,顾客可以“发货票”为凭证。如有纰漏,可到总号分号重包,免收加工费。此类饰品一推出,销量大增,使萃华金店在行业中更加出类拔萃,声名鹊起。

除了普通百姓外,当年,萃华还有许多达官显贵,其中就有东北传奇人物张作霖家族。那时,张作霖五姨太公馆,以及孙烈忱、张作相、吴俊升、汤玉麟、汲金纯、阚朝玺、张景惠、王永江、张宗昌、齐恩铭等军政要员的公馆都是萃华的定门主顾。萃华派专职店员前去联系,送货到门,并办理赊销,每至年节清账一次。

萃华金店20世纪初在哈尔滨的宣传海报

“萃列奇珍夸蜃市,华添藻饰夺龙纹”,这是清末著名书法家、金石家李西亲赠萃华的一副对联,对萃华金饰工艺的高超技艺发出赞叹。而这幅对联,如今已经成为祖训和文化传承,深深的融在了萃华人的血液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整个东北随之沦陷。1934年初,伪康德溥仪要举行“登基大典”并要在长春行“告天仪式”,必须穿龙袍、戴皇冠,宫里立即准备按祖制赶制皇冠。经过仔细筛选,任务最终落在萃华金店头上,并以萃华的发展及员工生命安全相胁迫,此种情况下萃华没有其他后路可选。为了数百名萃华人的生存,萃华金店只得日夜赶制,如期完成。虽是忍辱接单,但却为萃华的工艺制造史留下了一个传世精品。该皇冠真金冠柱、胫柱盘龙、嵌镶缕雕、巧夺天工,充分展现了萃华传统金饰工艺的高超技艺。

“萃列奇珍夸蜃市,华添藻饰夺龙纹”,这是清末著名书法家、金石家李西亲赠萃华的一副对联,对萃华金饰工艺的高超技艺发出赞叹。而这幅对联,如今已经成为祖训和文化传承,深深地融在了萃华人的血液中。

诚信为本 创新传承

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制作中国的工艺美术产品,从羽毛制品,到玉石、煤雕、金银制品,纷纷被恢复生产加工。由于供给问题,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只用来出口,并不对内销售。萃华在复建后,开始的主要工作并非金制品,而是银制品的加工。

当时,萃华金店主要以生产银制品和一些医疗器械为主,他们生产的银制品气管套管,还在唐山大地震中派上用场,为救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是金子总会发光。1984年,金制品由出口转为内销,随着需求的增加,萃华金店筹备复业。1985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沉睡了几十年的萃华金店正式复业。复业后的萃华金店开始出售各种金银首饰品,并迅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一时间,萃华的产品供不应求,出现了消费者彻夜排队等候的现象,萃华只好以“发号”的形式缓解这一状况。

想起当年复建的场景,1973年便到萃华工作的石广杰老师傅还激动不已。以石广杰师傅为代表的萃华老手艺匠人们都有一手绝活,这是他们的生计,更是萃华传承百年的无形瑰宝。

1998年,外地珠宝品牌也窥探到了内地的巨大商机。周大福在北京开设内地第一家专营店,传统金店老凤祥、周生生等企业也进行着改革与转型。萃华金店的传统经营深受冲击。2001年4月,国家取消了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10月31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中国黄金面向市场全面开放,这也给萃华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

面对不断增加的对手,时任萃华老总李玉昆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连锁加盟。通过加盟把当地的一些同行业中志同道合的首饰行业精英们组织到一起,不仅能够更好融资,还能把前店后厂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萃华又通过和香港、深圳的合作,使得产品和经营理念都得到了充分提升。2004年,萃华彻底转制,沈阳萃华金银珠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1300万元,总资产21668万元,萃华金店总号成为东北地区单体经营首饰的最大金店。2005年,萃华加入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为108家会员单位之一。萃华再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2006年,一股佩戴转运珠的热潮刮遍祖国大江南北,萃华便是这股浪潮的推动者。当时萃华利用民间习俗,研制出了小巧精美的转运珠,虽然工艺简单,但却美观大方。萃华不仅申请了专利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转运珠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萃华人的智慧。

除了转运珠,萃华还潜心打造出了闻名业内的黄金内衣,在深圳国际珠宝展上一经露面,便震撼全场。这件作品动用5名设计师和4名老工匠历时近半年纯手工制作而成,重量只有950克。传统花丝工艺编织技术、錾花工艺与时尚潮流交互结合,成为珠宝行业跨界打造的经典。

厚德载物,诚信予人,商道即人道。这是百年老字号萃华的长青之道,也是萃华这一民族品牌的文化魅力所在。匠心不改、不忘初心。如今的萃华已是上市公司,形成了一南一北的呼应布局。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自信的感召下,萃华走出国门跨界合作完成了法国巴黎时装周大展、萃华北京故宫店的开设。同时,在文创领域萃华也迈出了成功的一步,2017年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首届“紫禁城”杯中华老字号文化创意大赛中,萃华研发设计的“龙腾盛世头饰”荣膺特别金奖,“花开富贵花丝手包”“东方之秀”荣获金奖。

赢心盈利同在,金品人品共纯。在传承中华传统制金技艺的道路上,萃华在我们的心中镌刻出了一道道华彩的印记,经久留香。在商海大潮中,萃华人的故事正在抒写,他们的路才刚刚启程。

除了转运珠,萃华还潜心打造出了闻名业内的黄金内衣,在深圳国际珠宝展上一经露面,便震撼全场。

萃华打造的“红船”

(作者为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文中资料和图片得到了辽宁文化艺术研究院、辽宁省老字号协会、沈阳市老字号协会和深镀传媒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责编/石国)

Century-old Cuihua,A Thriving Gold Shop

In the bustling Zhongjie Street,Shenyang, stands a time-honored shop,“Cuihua Gold Shop”. The four Chinese characters “Cui Hua Jin Dian” were written by Pujie, the younger brother of the last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Cuihua Gold Shop was established in 1895,the 21st year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gxu in the Qing Dynasty, with a history of 123 years.Its founder was Guan Xiling who was then a magistrat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the Xibo nationality of the Bordered Yellow Banner. Guan,born in a rich and powerful family, later quit his job as an official and started his business, determined to contribute to his home town, Xinchengzi, a settlement for Xibo people. Guan invested 36,000 strings of copper coins (there were 1000 copper coins in one string) and started a gold shop in Chuying Hutong, Fengtian City. The shop was then named “Cuihua New Jewelry Hall”.

Soon, its booming business stunned all the competitors in the Hutong where accommodated many shops of the same trade. Guan was unique in running the business. He hired experienced executives, masters in gold and silver trade, to take charge. The first executive of Cuihua was Zhu Yutang who had been in the business for years.Zhu, good at running business, hired many skilled craftsmen whose superb skills and integrity soon won the shop a foothold in the market. By 1921,Cuihua had set up branches in Harbin, Dandong,and Shenyang Train Station and changed its name to “Cuihua Gold Flagship Shop”. In its heyday, the manager of Cuihua remained as the chairman of Shenyang Association of Gold and Silver Shops.The agreed price by the association was also posted by Cuihua, the widely recognized leader in the business.

Today, Cuihua’s popularity are still hailed by consumers with its long-standing craftsmanship and initial determination. Inspired by the “Belt and Road ” Initiative and the strategy of self-confidence in culture, Cuihua sough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exhibited in the Paris Fashion Week and also set up its branch in the Beijing Imperial Palace. (Trans. by Ma Xiaoli)

猜你喜欢

金店金银首饰
金店失窃案
三千金店
三千金店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燃情岁月金银潭
“三八”节,来自金银潭医院的最美心愿
《互生》首饰系列
三千金店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