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画山水构图『留白』 的禅意

2018-08-28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气韵国画笔墨

老子认为“道”是“有无相生”。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有”和“无”,“少”和“多”,“白”与“黑”,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道”的对立统一。中国山水画的“留白”,便是“计白当黑”“无中生有”,这种表现手法源于道家学说,是指在国画山水构图中保留部分空间,不着笔墨而展现纸面本色,古人云:“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表述了深邃的禅意内涵。

清代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墨,奇趣乃出。”这一经典名言,表述了国画布局的关键,因为在一件作品中,笔墨和空白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有笔墨的地方安排妥帖,就可以控制好没有笔墨的空白之处,这样的“有”和“无”相互依存,“黑”与“白”相互对比,“虚”与“实”相互映衬,便可彰显画面的生动精彩。古人崇尚“于无笔墨处看画”“意到笔不到”,正如清王昱在《东庄画论》中说:“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须“施力在实处,而索趣乃在虚处,无笔墨处皆成妙处”。

“留白”是以无形表现有形,强调虚,它并非无象,亦非抽象,而是“意象”。意象亦即“形中有意,意中潜形”,这是中国画的一种艺术语言,也是中国画构图的独特魅力所在。齐白石说:“古人作画用心于无笔墨处。作画如下棋,须善于做‘活眼’,活眼多棋即取胜,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虚”即留白,亦即“活眼”,是中国画空灵简远、徜徉意境的关键。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如何做到“有无”依存,“黑白”映衬,“虚实”相生?须做到清人华琳在《南宗抉秘》中所阐述:“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寥,毋重复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那么画面如何表现“白”呢?华琳又说:“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此论表明,“留白”实现了对画面的分割、布置,便能创造出本真的形式美感。正如清汤贻汾在《画筌析览》中所说:“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白与全局相关,皆虚实相生矣。”

在中国画中,“虚实相生”才能气韵生动,留白是虚,墨色渲染为实,空白处可以生发万物,与水墨可以构成浩瀚的自然之象。空白可以包容万物,承载万物。中国画的“留白”理念,实质上是“容纳万物”的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贴合着每一个“意象”世界的生生之意,给每一个观者以完美的、无穷的想象空间和体悟空间,具有深刻的禅悟意念。

我们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山水画,都应充分重视留白在画面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山水画创作中,更应把创造留白之美作为营造神秘意境的重要目标之一,充分发挥留白在中国山水画意境中的特殊作用,以便创作出意境深远、气韵生动、感人肺腑的佳作。

(摘编自《芜湖老年教育》)

猜你喜欢

气韵国画笔墨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笔墨童年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国画欣赏
国画等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