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与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初探
2018-08-27李根奇
摘 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坚持了一生的思想,较比同代诗人,他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更加坚定。本文基于对杜甫的最高崇拜,对开元盛世与其“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展开研究,深入走进其内心,探索杜甫政治理想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杜甫;“致君尧舜”;开元盛世
杜甫的远大理想与政治追求是值得世人肯定的,其的“致君尧舜”政治理念与开元盛世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来说可被理解为是盛唐精神的一种表现。该种政治思想极为纯朴,且是一般文人雅士所不具备的坚定信念。其形成原因值得世人深思与探讨。
一、对“致君尧舜”政治理想背景的分析
杜甫所坚持的该种政治思想,人们一般将其归结为儒学传统对其造成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其最深的因素应归结为其早年的生活经历,以及开元盛世的时代政治环境。也可以将这种政治思想理解为盛唐精神的表现。
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旨在传播王之正道,施行仁政。孟子在周游列国之时也曾强调尧舜之君的理念,以“王道”统一天下,治国理政。“欲为君,尽君道……贼其民者也。(《孟子·离娄上》)
孔子与孟子所提出的尧舜之治的政治理想十分高远,是士人的最高政治理想。但正是这种极高的理想与政治抱负,使得其较难被实现。后世君臣更缺乏践行的胸怀与理想抱负,致使后来该种政治理想仅仅流于形式,成为一个听起来毫不新鲜,但却无人能够笃行的理念[1]。
二、对开元盛世与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研究
(一)开元盛世与“致君尧舜”思想的促进作用
杜甫年幼之时正值开元盛世,恰逢其在洛阳生活,天时地利之条件对其政治思想的形成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青少年时生活格外宽裕,盛唐诗人又是备受欢迎。五六岁之时便已经阅览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可见,其所感受到的是家庭富裕、安定、名流赏识的生活,自然胸怀宽广、理想远大。十四五岁之时,盛唐流行封禅盛典,并建立了著名的集贤殿书院,为文人学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多行为中均表现出玄宗对文教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不仅来源于其自身的卓识与抱负,更需要身边以张说为首的大臣们的劝勉。张说在辅佐玄宗之时,为开元盛世贡献了不朽的伟绩。这为少年时的杜甫树立了积极的“致君尧舜”之榜样。但由于当时二人身份的差距,杜甫并不能与张说见面。但众多文人雅士的思想与行为,无疑不鼓励着杜甫远大思想与抱负的形成。
除其早年生活经历的促进作用外,还存在另一个更深刻的影响,即儒学思想。杜甫的外祖母、外祖父均为李氏统治者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对国家朝廷的责任感。加之后来盛世衰败之时,具有理想性色彩的抱负更是被无限激起,深入骨髓。虽然开元盛世之时众多诗人均具有“致君尧舜”的思想抱负,但无一人可与杜甫相比较,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开元盛世之时的境遇存在一定关系。
(二)“致君尧舜”理想的施行
杜甫与其他诗人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不仅坚信“致君尧舜”的政治思想,更能够无时无刻的付出实践,天宝时期盛唐局面逐渐衰败,政治环境呈现转恶态势,但杜甫即便处在该种恶劣环境中,仍够践行自身的远大理想与抱负,可以说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有人说杜甫的“致君尧舜”是其意气风发、一时之快,但其践行政治理念时所表现出来的远大胸怀又该如何解释?其在肃宗时期的所有行为无不表现出耿直的性格,以及开元文儒的强大精神感召。
杜甫一生做官时间并不是很长,最重要职位仅仅有左拾遗而已。但仅仅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杜甫便做出救理房琯的举动。笔者认为,这便是其践行“致君尧舜”的最突出表现。至德二载,房琯被肃宗罢相,杜甫为其求情,触怒肃宗,被三司推问。其之所以为房琯上书,不仅因二人有私交,更是认为房琯是一位能够辅佐王的文儒之士,是“致君尧舜”思想的信念[2]。
对于房琯的事情,杜甫一直都记在心里。其在《建都十二韵》中写道:“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字里行间无不表示对房琯的认可,以及践行“致君尧舜”理念的行为。再后来,杜甫因该事件被变为华州司功参军,不得不弃官而去。表面为不想理会繁杂的政务,但深层原因是对肃宗的失望,以及“致君尧舜”思想不得而终的绝望。若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抱负,宁愿归隐世俗,不予理会。
杜甫做官时间虽不长,但其非左拾遗不做,却又能够愤然弃左拾遗归隐,可见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品质,以及笃行“致君尧舜”理想的坚定信念。杜甫的政治实践总体而言较为悲剧,但在做官之时所表现出来的耿介勇敢,是不能被否定的。
除此以外,笔者以为,盛世之时的记忆与生活经历一生都在支撑着杜甫,持有“致君尧舜”的政治思想。即便后来长安爆发“安史之乱”,国家逐渐衰败,但唯独杜甫仍旧保持着对国家的关心与热爱。国家的前途已经没有希望,这点他在心里也非常清楚。但仍旧抱有希望的原因来自于其对开元盛世的记忆,对明君、贤臣齐心协力之场景的怀念。因此,其在内心始终坚持,只要君王奋发图强,贤臣辅佐其左右,国家定能中兴。梦想是宝贵的,理念是值得推崇的。但对于一个士大夫,一个诗人,也仅限于给予其动力与勇气,不绝望、不逃避的坚定信念。事实摆在眼前,仍旧无法与国家命运相违背。或许,当时唐朝文人均能够与杜甫一样怀有坚定的政治抱负,也许唐朝会一直兴盛下去。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开元盛世与杜甫的“致君尧舜”思想展开论述,探讨杜甫一生与开元盛世、与“致君尧舜”的缠绵关系。年少之时的生活经历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其成为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理想色彩的远大理想。是其一生的支撑与行事动力,即便后来唐朝命运衰败,仍旧未能阻止其坚定“致君尧舜”。
参考文献:
[1]李永富.引君当道 致君尧舜——二程论格君心之非[J].东岳论丛,2016,37(11):68-72.
[2]蒋金珅.“致君尧舜”:唐代皇帝的神圣化与士人转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04):111-117.
作者简介:李根奇(1978—),男,漢族,河南长葛人,主要研究方向: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