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物与人情社会

2018-08-27杨文

报刊荟萃·上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情

摘 要: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关系往往离不开人情二字。关系的建立通过人情实现,人情来往可靠礼物传达。当今社会,人们利用随礼建构自己的关系网络,以便获得资源与权力。

关键词:礼物流动;关系网络;人情

一、礼物的流动

礼物交换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礼物不仅代表物质,更代表了人类交往的文化意义。人类学家马歇尔·莫斯在《礼物》一书中说道:“受礼者接受送礼者的礼物不但接受了礼物,更接受了送礼者的情谊。”礼物并不是无序的流动,而是遵循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文化规则,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体现,因此它的方向、数量等受人类社会规则、文化风俗的限制,同时也为人类文化带来新的变化,发展,不断完善改变社会文化制度。

礼物承载的是送礼者的情感,但也能用来实现某种目的。书中将礼物的流动方式概括为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横向流动是发生在送礼人的亲戚,朋友之间,往往伴随着情感流动,这种流动双方的社会等级基本一致。纵向流动则不同,“一切特权都属于已经在社会等级中处于优越地位的收礼者。”它发生在社会等级不同的人之间。在社会等价差异下的送礼方式具有不平衡性,也不具有互惠关系。但对送礼者来说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向上级送礼,是自己的社会地位向上流动,这也是积极的一方面。

二、关系网络

什么是“关系”?在中国社会,关系是一个以工具性和个人操纵性为特征的过程,它本身具有贬义。但在中国,培养关系又非常重要,其中随礼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循随礼的规矩或者落下拒绝随礼义务的名声,他就会失信于全村,并由于关系网络而受到孤立。”农村是非常讲究礼节的,很多时候人们在乎的不是你随了多少钱的礼,而是你有没有这份和别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心意,随礼其实可以反映一个人一个家庭对他人的看法,是否随礼以及随礼的多少都会影响两个家庭关系的发展方向。

关于关系网络的几点说明:第一,关系区域的边界是在礼物交换的动态关系中维持的。第二,文中工具性礼物送礼关系都越过了村界。第三,村庄虽通过其他的市场交易等方式与外部世界相连接,但个人网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仍然在村界之内。关系网络构建的好坏,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很重要的影响,那些在网络建构方面积极能干的人则被广泛地描述为很“活”,其字面意思是指有广泛的私人关系;相反,在社会交换和网络构建方面的失败,其不利不只是限于口头上的表达,还有社会的制裁。

三、人情

人情也即人之常情,有一种约定规范和道德义务在里面,它是个人在面对不同日常生活情境时基本的情感反应。一个人拥有多少人情,事实上是指他们的关系网规模。下岬村的一位精通人事的老人如此描述:“随礼便是一种表达人情的方式,人情是交换礼物的基本规则,依从人情,我们就不会犯错误。”

作者在讨论人情时使用了两个本土概念,沾光和面子。沾光是人情的道德基础,它在亲友互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还支配着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仪式活动中的行为;面子可作为社会互动中的道德约束。我认同作者将面子细分为社会脸面和道德脸面两种,对社会脸面的追求促使村民们积极参与礼物交换的博弈,而道德脸面的约束规范着所有参与者的行动。

在实际生活中,赠送礼物在很多时候被称为“还人情”,礼物这一实体中所蕴含的感情成分具体几何?通常来说,我们认为送的礼越多,价值越大,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就越深。但这种以礼物价值来衡量情感高低的方式太过世俗和简单,只看到了礼物的价值方面而忽视了送礼人的情感表达。情感在礼物交换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在现代社会的礼物交换中的情感丧失,使得礼物的流动在内容、对象、范围等多方面都有了很多新的变化。

四、权力与声望

对于谁获得了礼物交换中的声望和权力这个问题,大部分的人会不加思考地回答是送礼者。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本书阐明了是收礼者而不是送礼者。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与家庭发展周期和社会地位等级有关。

下岬村的村民和干部之间形成了一种“权利—依附”关系,干部的优越地位排除了平等交换的可能性。村民们向上送礼体现了位卑者对位尊者的尊重和忠诚,反映了后者在其下属中的权力和威信。书中的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说的是一个生产队长为儿子举办的订婚宴在设立一张收礼金的桌子后,从一个订婚仪式升级为了一个大规模的庆典。此个案表明,在等级化的情景中,既存的社会等级可能会压倒礼物当中的互惠义务,而且,当社会上层的权力是基于其对资源的垄断,那么下层的礼物就成了义务性的贡品,用以表达对上级的恭顺和敬重。

既然收礼者和送礼者之间的礼物流动时如此的不均衡,那为何这种关系还得以维持呢?答案是收礼的荣誉给送礼提供了一个永恒的动力。因为吸引送礼的唯一方法就是给别人送礼,别人会在互惠的义务感中回礼。因为不管是村民之间的礼物交换还是村民和干部之间的礼物交换,他们都把自己能收到礼物的多少看作是荣誉的象征,由此陷入随礼上的彼此攀比,送礼的意义从最初感情的象征转化成为对随礼圈子和关系网络扩张的攀比,人们追求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追求礼物能凝聚或创造出来的关系。

五、理论反思

(1)缺失社会性别视角。正如阎云翔先生在序中所说,“假如我是在1998年而不是1991年写成这本书,我会更多的考虑女性在礼物交换与社会关系网络建设中的作用,从而导致下岬村女性村民的主体性未能在本书中得到应有的再现。”现今的乡村社会,女性对传统礼节的掌握相比男性更为熟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因为男性入城务工的普遍和平常,乡村将成为女性主导的社会。

(2)缺乏对送神礼物的描述。“礼”起源于古代祭祀,人们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奉献给神明以表达对神灵的尊敬和敬畏,从那时起礼就有了物品的形态。乡村相比城市更为的注重与祖先、神人和神祗的联系,虽不呈现在乡村的人际关系中,但无疑体现在人们的头腦中的地方社会体系之内,因此送神礼物也应该属于礼物的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马塞尔·莫斯.礼物[M].卢汇.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阎云翔,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杨文(1993—),女,湖北来凤人,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

猜你喜欢

人情
欠人情
倍er好用
欠人情
蜀中九日
欠人情
韩寒作品经典语句
人情
人情是规则的天敌
人情是规则的天敌
人情练达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