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差异提高试卷讲评有效性
2018-08-27官京亮
官京亮
摘 要:提高试卷讲评的有效性,只做好统计分析等要素是不够的。为提高试卷讲评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有“学生主体意识”,要关注学生的三类差异,针对差异,调整试卷讲评的策略。
关键词:试卷讲评;有效性;学生差异;策略
试卷讲评是考试结束后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试卷讲评,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有助于学生纠正错误、弥补缺陷、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试卷讲评的有效性,笔者着力做到以下几点:(1)讲评前要做好统计分析;(2)讲评要及时;(3)讲评要突出针对性;(4)讲评要渗透解题方法;(5)講评要强调适度的拓展与巩固;(6)讲评要注重学生参与和对学生的鼓励。在实践中,发现试卷讲评的有效性还是有待提高。经过分析,笔者觉得主要是因为 “学生主体意识”不足,未关注学生的实际来调整试卷讲评的策略。为提高试卷讲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三类差异,选择有针对性的试卷讲评策略。
1 关注师生之间知识背景的差异,搭建脚手架策略
师生之间知识背景的差异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师生之间生物专业知识的差异,二是师生之间生活知识的差异。
例1:如图1所示,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2)曲线发生BC段变化时,胸廓的前后、上下径都
。(填“增大”或“缩小”)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
点,此时肺内气压 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教师在讲解该题时,一般作如下表述。本题考查呼吸运动的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有三:(1)比较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的差;(2)判断哪段曲线代表的是吸气(呼气)状态;(3)与呼吸相关器官的变化。从图1中可以看出,曲线AB段比1个大气压小,说明正在吸气,曲线BC段比1个大气压大,说明正在呼气。吸气时胸廓前后、上下径是增大的,呼气时恰好相反。在图1中,因为B、C点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所以分别为吸气和呼气结束的时刻。各小题答案分别是……。
这样的讲解,对于相当部分的同学而言,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师所述内容,教师只是相当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学生。教师在讲解时,应该要作如下铺垫:(1)纵坐标点“1”,代表什么;(2)曲线在分布于横轴上方与下方,代表什么;(3)A、B、C三点,代表什么;(4)曲线AB段与曲线BC段所代表的意义;(5)曲线AB段与BC段变化的原因。学生知晓这些后,对于教师的讲解才能真正的理解。
从此例可知,教师在讲解生物习题时,不能只侧重于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快速、准确、全面从题干中获取对解题有价值的文字、图表等各种信息。根据这些有价值的、关键的信息,抓住问题本质,并与相关专业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思路。与教师比较,学生对于生物学概念的掌握与运用,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他们还无法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与专业相符的思维习惯,因而往往不容易找到问题的本质,无法快速、准确的与所学专业知识建立联系。教师在讲评试卷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师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不从学生知识储备的角度出发,思考试卷讲评的学生接受度,就会导致师生之间思维无法有效的衔接,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表述的内容、所呈现的方法在理解、掌握上的困难。
例2:有经验的菜农用1斤黄豆能培育出8斤豆芽,在此过程中,黄豆中有机物含量变化是( )
A. 逐渐增多 B. 不变 C. 逐渐减少 D. 先减少后增多
在回答此题时,有相当多的同学会错选D。同学们对于豆芽这种食物,当然并不陌生,但对于豆芽的培育环境,相当多的同学却是一知半解,或是说完全不知道的。他们会先作出如下判断:吃的豆芽似乎是有叶的。黄豆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有机物,因此有机物是减少的。当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时会形成幼叶,此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有机物会增加。然而实际上,我们所吃的豆芽,在正常情况下,都是未形成幼叶的,同学们所认为的叶,实际上是胚的子叶。假设有些豆芽有形成幼叶,但因为培育豆芽的环境缺少光照,不能形成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就没有发生。豆芽增重,主要是因为萌发过程中,黄豆吸收了大量的水。豆芽中所含的有机物,因为呼吸作用的消耗,含量是逐渐减少。
生物学与其他许多学科一样,许多的概念都是来自于具体的生活、生产中,是在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而产生或发现的。初中阶段所学有关生物学的概念,也有相当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所见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教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生产现象进行关联、对比、分析、验证。在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理解和运用的同时,也可落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课程理念的目标。对学生而言,有的也会这样做的,但相对于教师,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就生活知识而言,因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造成对于一些常识性的生活知识都还缺少感性的认识,更谈不上有一些具体的生产实践经验了。就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问题的自觉性而言,学生受学习压力及学习时间的分配影响,他们大部分无法自觉地进行关联、对比、分析、验证。因而,学生所掌握的与生活、生产中有关的经验,以及这种经验与生物学知识的联系,大部分都是经由教师的教学而获得。教师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点,并且在讲解中作出必要的知识补充,否则会因为这种师生之间生活经验的差异,而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2 关注师生思维的差异,学生思维外显化策略
例3:20世纪50年代,为了杀灭农田中的害虫,人们经常使用一种农药DDT,于是DDT通过食物链(农作物→害虫→青蛙→蛇)而进入生物体内,结果体内积累的DDT最多的是( ),最少的是( )
A. 农作物 B. 害虫 C. 青蛙 D. 蛇
教师在讲解时,一般是先点明考点,然后要求同学们回忆与食物链有关的特点。对回忆不完整,不准确的内容进行强调,而后根据特点得出正确的答案。所以作如下讲解: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相关知识的应用,DDT是有毒物质,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的传递有富集作用。因此,生物体内含DDT最多的是蛇,最少的是农作物。学生把这题目做错,教师往往归因于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识记问题,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笔者在教学中曾让学生说出解题思维,发现相当部分的学生是把食物链中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与能量传递的逐级递减相混淆,未注意区分清楚它们适用的前提而出错。
教师在讲评试卷过程中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培养思维能力是讲评的重点。因而,试卷讲评时都会重视对解题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的讲解,从而有利于今后教学的深化和拓展。一般来说,教师都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導学生学会读题、审题、理解题意,正确把握答题方向;二是指导学生理清答题步骤,注意答题的条理性和规范性;三是教师除了讲解试卷上的内容外,还以试题为立足点,将涉及到的知识讲深、讲透,并将试卷没有反映出来的内容加以延伸、扩展,从而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与巩固。的确,这样做无可厚非,但这种讲评却不一定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讲评。因而,试卷讲评除了做好考前的统计分析外,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做错的同学要展示,做对的同学也可以展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让教师明确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所在。另外,这样也有利于教师从学生视角去考虑试卷该如何讲评,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要求错题整理策略
在试卷讲评课,教师应重视的方面,除尽可能的让学生掌握各种解题的技巧,答题规范外,还要精选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课内或课后的强化训练。该强化训练不仅仅是对概念的考查,更侧重于学生对概念的应用能力训练。通过练习可以促进概念形成和能力转换,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然而,学生在课堂上所能掌握的内容是有限的,而且每个同学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异,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总会有些内容被遗忘。避免遗忘的最好办法是复习。常规做法就是做好归因分析及订正,建立专门“错题集”,进行周期性的翻阅,来避免日后复习时的盲目性。此方法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其整理错题集所需的时间差别很大。掌握程度较好的同学,所需的时间很少。但对于掌握程度在中等左右甚至以下的同学而言,则所需时间太多。因而,这些同学中有相当部分是放弃错题整理的。
笔者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如下方式做分层的要求,具体操作有时会再作些调整。(1)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进行全部的错题整理,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2)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要求进行重点概念(综合题)错题整理,对相关知识进行识记和巩固,做到原题和相似的题会做;(3)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求进行基础题(或是失分排名前三位的)错题整理,做到相关知识的识记和巩固。错题整理不一定要有专门的错题集,直接在试卷上作整理也可。作了这样的分层要求后,学生的操作起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同学们比较乐于完成。对于还有学习意愿的同学,甚至是不太想学的同学,都有相当部分学生的成绩能够逐步提高。
提高试卷讲评有效的途径有多种,从关注学生的差异出发,调整试卷讲评的策略,经过实践,笔者觉得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