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金融,为什么不做金融了?
2018-08-27邵萍
邵萍
背靠大树好乘凉,同时,传闻也是络绎不绝。近日,从京东商城分拆出去的京东金融被传出已完成新一轮20亿美元的融资。此轮融资完成后,该公司的估值将超过200亿美元
而比融资消息更让人吃惊的则是该公司CEO陈生强在博鳌论坛期间的讲话。他透露京东金融将从自营金融转为做金融机构服务,京东金融不再做金融。
此言论一出,不仅让市场吃惊,就连其员工也是惊掉了下巴。为什么不再自营金融业务转而做服务商?当初从京东商城分离出来不就是为了精心做一家金融机构吗?
对此,陈生强表示,与其把自己想象成一家金融机构,倒不如把自己看成一家目前还不存在的公司,这样或许更加有趣。因为这样才能跳出行业的天花板,不仅只局限在银行、保险、券商,还可以服务别的行业。
作为行业内的标杆企业,京东金融都有这样的想法了,这是不是意味着还有别的公司也在考虑步其后尘,选择同样的未来发展之路呢?
“京东将不做金融”
4月8日-4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拉开帷幕。在会议上,作为京东金融的CEO,陈生强发表了令人倍感惊讶的言论。
虽然京东金融之所以被大众所熟知,皆来源其旗下的金融产品,包括京东白条、京保贝等,但是陈生强却表示,未来京东金融将不再做金融。他认为,京东金融未来的发展路径是将把全部的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京东金融扮演的角色是为金融机构服务,即全部业务转为ToB,做科技型产品服务。也就是说,京东金融将从自营金融转为服务商。
“不过,京东金融不会放弃拿牌照。“陈生强在会上表示,”金融牌照一直受到严格管控,是各家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焦点。目前京东金融已有支付、小贷、保理、基金销售、保险经纪等多个牌照。如果没有牌照,无论是基金、支付还是小贷,所有的事情全部做不了。”
陈生强的这一表态与刘强东此前在达沃斯表达的观点一致,“未来如果有需要还是会申请金融牌照,拿牌照是为了业务能够合规开展。”
融资传闻不断
成立于2013年10月的京东金融,2016年1月获得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領投的66.5亿元A轮融资。A轮融资完成后,京东金融的估值达466.5亿元。同年11月,京东金融从京东集团独立出来。
2017年初,京东金融启动A+轮融资,总额为14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京东集团出售了其所持有的28.59%股份,以开放给新投资人和以刘强东为主的管理层认购。
A+融资完成后,京东金融估值接近600亿元,和A轮融资后的估值相比变化不大,其目的是为了股权激励。
从2017年8月14日京东发布的2017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可以看到,彼时京东金融的重组已完成交割,财务数据将不再纳入京东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京东金融拆分重组后,未来实现累积税前盈利时,京东集团将获得京东金融税前利润的40%。而且在符合相关监管法规许可的条件下,京东集团也有权将其在京东金融的权利转换为京东金融40%的股权。
另外,京东金融的拆分重组,不仅只是如业内所预测“这是在为以后单独上市铺路”,也意味着该公司将更方便申请更多金融牌照,以便于在国内开展更多合乎政府要求的金融服务业务。
在拆分重组彻底完成后,京东金融于2018年3月再次开启了融资模式。券商中国曾如是报道:2018年3月,京东金融启动高达130亿元的融资,领投方包括中金、中粮等,其额度约占100亿元,该笔融资于3月底签署法律文件,4月完成打款。这是其从2017年二季度末正式重组交割独立运作以来第一次启动融资。对于券商中国的报道,当时京东金融没有回应。
金融业务一个不少
融资传闻不断地京东金融,近年来在金融业务上的突破也不容小觑。
纵观京东金融自2013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可以看出该公司一直以来都是在从事金融产品相关服务。截至目前,京东金融旗下的产品非常丰富,好像只要是金融企业涉及到的业务,京东金融均涵盖其中,“一个都没有少”,包括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财富管理、众筹、保险、支付等。其中,供应链金融是其最早推出的金融服务。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京东金融2017年累计服务客户数量超过4亿元,整体营收超过百亿元,已实现独立分拆和单季盈利。
2017年,京东金融将核心战略转向大支付,推进了京东支付、白条以及小金库,并和银联等重量级伙伴合作联手。
从京东金融发布的数据可见,2017年京东支付开发的“京东闪付”产品,业绩非常可观。该产品不仅对线下各种场景实现了全覆盖,并且与银联云闪付和pay合作,使线下交易规模增长近1000%。仅一年时间,京东支付年度活跃用户数首度过亿,外部活跃商户过百万。
为什么不做金融了?
业务发展迅猛,融资也一直都在路上,为何突然不愿意做金融了呢?不免让人疑虑。
这要从陈生强的心里路程说起。公开资料显示,在担任京东金融CEO之前,陈生强曾是京东集团的CFO。在任CFO期间,陈生强曾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京东B轮融资遇冷事件,当时的他曾倍感焦虑,这也是他人职京东期间第一次感到焦虑。
第二次焦虑则是在2015年,也就任京东金融CEO后。在当时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京东金融的2015年发展得较为顺利,但是陈生强却兴奋不起来,内心充满焦虑感。
陈生强曾透露,当初京东之所以选择做金融,一是因为供应商有融资需求,二是源于消费者有信用采购和理财的需求。于是,京东金融诞生了。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壮大,陈生强总会在心里问自己:“京东金融的模式在未来将会遇到哪些限制?”
“限制仅仅来源于净资本,金钱决定公司规模的大小?”,陈生强曾说,“比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情况代表着银行对负债的最后偿债能力,净资本则代表着一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意义差不多。”这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企业的资本金不够充足,杠杆还在无限放大,那么这家企业或许就难逃一死。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遇到這样的瓶颈,防患于未然呢?陈生强表示,从前公司在发展规模上基本都是考量净资本,团队和技术能力等关系不大。也就是说,公司都是在考虑如何在现有净资本的基础上,让同样的钱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让资金的利用效率更高一些,同时风险却又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但是,从今日之环境看,这并不是互联网企业的特有优势,目前国内科技能力很强的金融机构不在少数。
要知道,金融机构转型科技比较简单,因为科技是一种技术,利用一种先进的技术对现有的业务进行升级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科技公司去做金融业务,却限制较多。毕竟,所有的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需要具有相关的金融牌照才能正常开展业务。特别是金融强监管的背景下,一不留神可能就会触礁,而专心做科技就不用担心了。
“所以,我觉得京东是应该放弃金融了”。从当前的政策环境以及整体逻辑来思考,陈生强有了“京东金融不再做金融”的想法。
不做金融做什么?
京东金融,但却不做金融了,那做什么呢?
陈生强表示,经过从1.0到2.0阶段的迭代,京东金融目前将自己定位为一家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其核心商业模式是B282C。所谓B282C模式,其盈利方式就是从资产方式获利变成服务方式获利的过程。
按照这个思路,未来,京东金融将会把资产和资金等一系列金融业务全部向金融机构转移。比如京东白条、京保贝、京小贷等业务,无论是资产、资金还是用户运营,均由金融机构直接去做,或者京东金融帮助金融机构在它的基础上去做资产、资金以及用户的运营,京东金融本身不再持有这些资产。
整个运行过程就是,京东金融对接金融机构,并联合金融机构直接建模,同时提供全链条的服务:从获客到最后的坏账催收。其中,服务业务主要包括信贷,比如企业信贷、个人信贷、理财等。
以京东白条为例,京东金融将与金融机构联合建模,但是资金直接归于金融机构,而不属于京东金融。这意味着,未来京东金融将一改以往通过拥有金融资产获得收益的模式,其获利模式将变为通过技术和运营服务获取的服务费。也就是说,未来京东金融是从B端收费,而不是C端获利。毕竟,从金融机构的需求和痛点来看,其核心还是资产端和资金端两方面。
事实上,最近两三年,京东金融一直都在做转型。特别2017年,京东金融与工行等很多银行达成了合作协议。数据显示,目前京东金融的合作伙伴有400多家银行,120多家保险公司,110家多基金公司,40多家证券、信托和评级机构。
只是,做金融科技服务企业,服务成本多少也是关键。对此,陈生强透露,未来京东金融有希望将服务成本降至为零。“所有的中间业务都不再需要人去干预,而是机器在操作。当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成本,现在京东金融已有3000个从事技术、数据跟风控的人,很多的数据科学家和人工智能科学家。在此基础,再向下覆盖,会较为容易,否则也较为困难。”
据了解,乐信CEO肖文杰近日也表示“乐信不做金融,不参与金融业务竞争,永远做大家最好的合作伙伴。”突然想起,蚂蚁金服之前也曾发表过“不做金融”的言论。
那么,以金融业务发家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表示不再做金融,是否代表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是否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不做金融,做服务”的队伍?互联网企业致力于通过科技手段为金融机构服务的路径是否顺利,企业会不会出现新的天花板?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