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民族精神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18-08-27杜文林
杜文林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深入开展历史文化传承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积极培养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事关国家的统一与中华民族的认同。
青海原子城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摇篮,因孕育诞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孕育形成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而被世人誉为“原子城”。原子城从1958年5月选址筹建,到1995年5月全面退役,服役的37年历程,见证了中华儿女探索原子奥秘、进入原子时代的重要时刻,见证了中国核工业创立与发展的辉煌,真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高尚价值和崇高精神,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对于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是在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兴建的反映我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体现“两弹一星”精神文化的专题纪念馆,是地处西部民族地区为数不多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白2009年5月开放以来,我们正确认识白身的特点与优势,明确自己的使命与作用,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始终把历史文化传承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重要使命,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文化传承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统一,积极传播民族地区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情况、政治经济与社会进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优质资源与发展潜力,积极传播各民族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正能量,在引导各族干部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方面,发挥了思想和價值引领作用。
一、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民族地区纪念馆的独特使命
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问题纷繁复杂,民族关系极为敏感,又是西方敌对势力渗透西化分化的地区,是国家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由于西部地区的区情、民族分布及构成的特殊性、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使得民族区域的民族问题大都涉及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大现实问题。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成为现阶段最明显的特点。少数民族文化,对内是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对外还发挥着抵御外来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维护边疆稳固的重要作用。民族地区因历史、地理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群众性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民族地区毋庸质疑是一个特殊的地区。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成为全国各族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历史文化传承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至关重要,事关稳定、事关大局。
纪念馆作为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理解过去、思考当下、启示未来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是高扬理想信念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共同价值追求的精神家园,也是开展历史文化传承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纪念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关系的敏感性、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民族地区的纪念馆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民族特征、人文环境、教育文明、社会进程,准确定位,明确使命,突出特色,除了具有一般纪念馆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该具有一般纪念馆所不具有的特殊使命或者任务,在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高扬民族团结旗帜方面,应发挥鲜明独特而又无法替代的作用。使命光荣、特色鲜明,是民族地区纪念馆的现实特征。民族地区的纪念馆要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特征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作用,深化教育,拓展主题,引领思想,建构精神。
二、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民族地区纪念馆的独特资源
原子城作为“两弹”诞生地,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作为中华民族挺直脊梁的重要象征,是民族团结之典范,是中华儿女视国家利益至上,“科技救国”“实业救国”之典范,是中华民族视民族利益至上,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之典范,所留下的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历史文化传承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资源,是独有的惟一资源,其教育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主要特征体现在:
一是民族为本的民族观。巴金曾说,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两弹一星”的创业、实现过程,始终体现的是强烈的民族性。从“两弹一星”伟业成功的过程看,凝聚着新中国科技人员,包括优秀的科学家、科研专家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和优秀品质,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以振兴民族、繁荣国家为最高使命,默默奉献,无悔无怨,立志报国,这是民族大义之举、振兴民族之举;从“两弹一星”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看,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历史事件所孕育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不畏强权、力挽狂澜,不甘屈服、敢于应对,捍卫民族独立,保卫国家安全的民族性。在这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一伟大决策,体现出为民族生存而抗争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形成体现了以中华民族本质为主体的民族性。
二是国家至上的国家观。俄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历史意义,是以他对祖国的功勋来衡量的,他的人品是以他的爱国行为来衡量的。”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创建和核武器研制的全过程,贯彻始终是举世无双的爱国心与感人肺腑的奉献精神。基地建设者和创业者们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著名科学家、科研专家,还是一般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还有为服从国家需要搬迁的金银滩牧民,他们都心系祖国,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围绕同一个目标,甘居僻壤、安于沉默,不求所有、吃苦耐劳,忘我T作、争取胜利,为祖国命运奉献,为民族振兴牺牲,特别是那些身居海外、听从祖国召唤归来、为祖国核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像吴有训、赵忠尧、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等著名科学家和邓稼先、程开甲、陈能宽、郭永怀、周光召、朱光亚等科学家,他们的奉献精神感人肺腑,他们的爱国心举世无双。
三是自强不息的价值观。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动中、在各方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成就“两弹一星”事业,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首先体现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先进性上,表现在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上。“两弹一星”精神就直接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生动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和科学家追求真理、实现价值、科技报国的可贵品格与崇高信念,鲜活诠释了中华儿女爱党爱国、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精神。
四是无私奉献的道德观。德国诗人布莱希特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无私的信念、无私的坚守、无私的奉献、无私的工作,是原子城展现的道德真谛。原子城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承地、展示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表达,集中体现了新中国的“原子人”在保家卫国价值坐标指引下,深怀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舍生取义、无私无畏,坚持信念,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脉相承,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三、准确定位和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纪念馆的独特作用
民族特性既是民族地区纪念馆的安身立命之地,也是民族文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与优势。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两大主题,立足特色与优势,优化教育内容、优化教育主题、优化教育内涵,加强研究,深化教育,有的放矢,旗帜鲜明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张旗鼓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统一,增强两大主题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积极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思想基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旗帜鲜明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是每个纪念地或纪念馆永恒的主题,旗帜鲜明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赋予每个纪念地或纪念馆的重要使命。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深入发掘和研究自己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深入发掘和研究自己所处环境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深化教育主題,拓展社会教育功能,特别把纪念馆作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建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阵地,以史为本,以文化人,以德修人,在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方面注重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面注重发挥能量汇聚作用,使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成为国人缅怀历史、传承文化、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精神高地。
二是大张旗鼓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民族地区,如何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上升为民族观、国家观和价值观,实现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关键中的关键。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把历史文化传承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和牵引性工程,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同时,始终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积极传播少数民族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方面所做出的重大牺牲,积极宣传少数民族优秀代表为国家建设和改革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着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是始终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统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统一,融会贯通地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题与内容,找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四是广泛持久宣传民族地区的民族特性与发展潜力。纪念馆既是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也是普及知识、传递信息的窗口。纪念馆既具有普遍性的教育功能,也具有属地性的宣传作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利用承载的重大历史和“两弹一星”精神理论研讨、“两弹一星”精神宣传等方式,注重发挥对外展示、对外宣传、对外推介的窗口平台作用,积极宣传本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族构成、人文历史,积极宣传本地区资源禀赋、生态地位、战略优势,积极宣传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就、重要经验、发展潜力、远景规划,突出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让外界全方位、多视角了解民族地区,引起外界的关注,进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