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究

2018-08-27张译

求知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学生

张译

摘 要: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思政理论课作为显性思政教育的传统“思政课程”,一直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但当下部分高职院校面临思政课程地位有待提高、“课程思政”理念有待落实、思政教育吸引力有待增强的现实困境。高职院校要突破当下困境,唯有主动转变思路,从长效机制建设、深挖全课程思政资源、培养合格“课程思政”教师等方面,扩大思政教育辐射范围,将思政工作“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每一個教学环节,实现“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高职立体化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思政理论课一直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长期以来,这也是唯一的阵地,高职思政教育存在“孤岛”化困境。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树立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主动转变思路,创新观念,整合、挖掘和充实包括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思政”资源,全面实现思政教育的功能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路,充分认识到全课程育人的重要性,扩大思政教育辐射范围,将思政工作“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实现“课程思政”的高职立体化育人之路。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1.思政课程地位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很多高职院校对思政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思政教育是辅助课程,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专业技能,导致学科建设基础较为薄弱,思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不少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出现了边缘化、孤岛化现象,思政课往往课时较少、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内容。而部分思政教育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专业知识和创新教学教法的内在驱动力,上课得过且过。

2.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理念有待强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由于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高,其政治意识和德育能力不强,导致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容易脱节,加之课时偏少、教学任务繁重,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要么被忽略,要么沦为“花架子”。

3.思政教育课程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的生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技校或中专院校,学生基础差,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学习氛围不浓厚,行为习惯需要加强规范教育,而学校疏于思政工作,如此就容易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而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就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点所在。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路径

1.长效机制建设是保障

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切实加强党对高职院校工作的领导。学校要在党委领导下,举全校之力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其次,要调整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过去单一的从专业维度进行的教学与学习评价体系已经不适应新的“课程思政”式教学改革,应该向着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的方向延展,并且以立德树人为着力点,从教学、学用、师生、知行等多环节着手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最后,要树立典型,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在全校范围内搞院系试点、树课程典型、组织公开课观摩,建立共享学习机制。对于“课程思政”的试点成效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引导全体教师积极自觉地投入到“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中去。

2.深挖全课程思政资源是条件

第一,传统思政课程仍然要发挥桥头堡的引领示范作用。传统思政课程要深入了解高职学生所思所想,要针对他们最迫切的实际关切问题进行回应,同时将传统思政课程优势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媒体相结合,在互动中提升传统思政课的亲和力,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二,所有的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课程思政”的整体架构建立在每一门课程的基础上,尤其专业课程的设计创新是实现“课程思政”之路的基础着力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全力做好教学设计这个最基础又最重要的工作,尤其要帮助专业课教师找到课程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深挖和提炼各门专业课程内蕴含的德育元素,做到“术与道相结合”,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层面可以编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理想信念等内容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设计中,作为指导性意见,供各院系教师参考。

3.“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之路能否顺利推进,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素养和能力。

首先,要有效培养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意识,理清知识传播、技能培训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专业课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更要成为学生良好人格塑造和优秀价值观养成的“引路人”。只有教师建立起了牢固的育人意识,明确了课堂育人的职责,扭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技能传授,而忽视德育、价值观传播的偏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重视高职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通过开展各种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增强教师育人责任感、使命感的师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专业知识完备且充满仁爱之心的专业师资队伍。这也是实现“课程思政”所要求的把德育与价值教育融入全部课程的教学之中、赋予全部课程以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最后,凝聚团队意识,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作用。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下,将传统思政教育主力军的思政教师、党总支书记、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行政教辅人员等新力军凝聚成“全员育人集合体”,通过开展诸如“课程思政、全员育人”专题讨论会、“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等形式的活动,实现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经验叠加、优势互补,真正将“课程思政”融化于全体教职工的日常行为中。

三、结论

实现“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首要的就是坚持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向底线,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反馈调节和检测评估变革,从而完成这场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课程思政”这条高职立体化育人之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理论层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论证,在实践层面也还需要更多的协同、尝试和完善。“课程思政”改革之路刚刚起步,我们既要联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日常需求的实际,又要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和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紧跟时代潮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以活动、文化、传媒、网络、课堂为载体,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 攀.浅析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山西青年,2017(16).

[2]肖海霞.从毕业生就业能力反视地方性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转型发展路径——基于陇东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分析[J].文教资料,2017(3).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