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反抗期”的教育误区分析

2018-08-26刘萍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幼儿

刘萍

【摘 要】幼儿进入1.5岁至3岁阶段,由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其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不再一味的听从父母安排,在行为上表现出调皮与固执,心理学上称此阶段为“第一反抗期”。本文通过介绍幼儿“第一反抗期”的相关研究,分析现阶段理论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并对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各种误区进行分析,帮助家长和教师走出“第一反抗期”困境。

【关键词】第一反抗期;幼儿;教育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96-02

一、 “第一反抗期”概述

欢欢快满2岁了,妈妈明显地感到最近她已经很不听话了,总是莫名其妙地与大人对着干。昨天幼儿园老师给妈妈打电话,说欢欢最近在班上老爱和小朋友争抢座位,非要说座位是她的;中午洗手时玩水,老师不让她玩她偏不听,还给老师做鬼脸。一想起欢欢这些“罪行”,妈妈显得异常焦虑。

有人称2岁左右为不安分的年龄,因为此年龄段幼儿不再百依百顺,他们开始有了“自我”,处处爱逞强却搞得一团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此时幼儿开始进入“第一反抗期”,萌发自我意识,产生感情萌芽。

“第一反抗期”对幼儿个性培养、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1]。尽管它是学前教育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在心理学上还没有对“第一反抗期”给予较全面、权威的定义。在此就“第一反抗期”有关概念以及在此特殊时期幼儿的表现特征进行讨论。

有关调查显示,近九成的父母不了解“第一反抗期”或是缺乏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手段,近六成的家长会对孩子采用专制的教育态度,过度限制或保护,认为此年龄的孩子谈不上有自己的思想、要求[3]。“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忍无可忍的家长时常发出这样的“威胁”。如果家长和老师不懂或者不了解幼儿的“第一反抗期”,盲目地进行限制、强行制止甚至打骂,很容易导致幼儿从小抑制个性,脾气执拗孤僻;如果家長和老师对孩子言听计从,过度偏爱、放纵,幼儿便形成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果断、不独立等不良品质。特殊的“第一反抗期”使得家长和老师容易走进教育教学误区。二、“第一反抗期”的教育误区

尽管一些研究者对幼儿“第一反抗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进行研究,考察其成因,并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但从现有文献看,相关研究在教育理念和实践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或误区,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1.教育理念误区。

有研究者提出应当从积极的、成熟的理念出发,将这一时期概括命名为“自立期”[4]。但是,由于幼儿的皮质兴奋机制相对于抑制机制仍占很大优势,幼儿自控能力还较弱,他们的行为更多地表现为冲动性,其行为几乎完全是受冲动和欲望影响,很难长时间进行同一种活动,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因此必须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合理控制与引导。尽管幼儿有了自我意识,活动能力也有所增强,却还属于不成熟个体,不能脱离成人具备“自立”的能力,父母与教师仍需担当监护人和教导者的角色。因此“自立期”的提法容易使家长混淆概念,扩大幼儿不合理的自主欲,忽略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因此“自立”一词的表述是不恰当的。

3岁左右幼儿独立活动能力增强,他们独立活动愿望非常强烈,想到什么做什么,不考虑后果,也不知道失败的危险,心理学称这一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第一反抗期”,也称“第一危机期”[5]。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危机”一词解释为:危险的根由,严重困难的关头。因此,把“第一反抗期”称为“危机期”显然夸大了它的困难性和破坏性。其实,“危机”并非必然相随,只要父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就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幼儿心智水平的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作用。再者,“危机”一词容易让人混淆视听,神经过敏,盲目地从消极方面判断幼儿的行为,以此做出强制和不公正的惩罚,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因此“危机期”一词表述也不恰当。

有关文献也有“人格独立期”这一提法[6],认为这一时期的幼儿有自我意识增强,不再百依百顺等“第一反抗期”所具有的特征。应当指出,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而“独立”一词强调了人格稳定性的一面,忽略了促使人格发展变化的因素,不甚恰当。再者,幼儿自我意识有所增强,想要得到更多“自我”并不代表有完全“独立”的“自我”,这是幼儿最初形成个性的萌芽时期,更需要成人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引导,以利于最初的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类似于“自立期”,“人格独立期”的提法夸大了幼儿的能力,不利于家长和老师对此特殊时期幼儿的良好引导,因此“人格独立期”的提法不甚恰当。

2.家庭教育误区。

“第一反抗期”幼儿表现出任性、抗拒很容易引起父母的急躁情绪,此时的父母如果缺乏充分的耐心,不仅使幼儿自尊心受到打击,压抑、紧张的家庭教养环境也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以下是当今社会中家庭教育容易走进的一些误区:

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自居作用的心理机制假说,儿童倾向于仿效父母,希望获得某些非常值得向往的父母的特性,以便在将来能达到父母所期望的目标[7]。父母把“听话”定义为“乖”,使得幼儿为了迎合父母,为做一个“乖孩子”而“听话”,却没有自己的想法。

一些家长认为别家的小孩“听话”、“安静”就是乖小孩,叱喝甚至打骂自家“调皮”、“捣蛋”的小孩,严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而自尊心的伤害,抑制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导致幼儿开始变得沉闷,自卑。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当“自我”、“任性”的幼儿在对父母的行为做出“反抗”时,如果家庭成员教育观念不一致,幼儿从中得到相互矛盾的信息,他们的自我认可和行为便产生矛盾,不知道应该是根据谁的要求来衡量自己的行为,长期这样会导致儿童的心理状态失衡,道德认知水平降低。

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家长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犯多大的错误,对幼儿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不与幼儿园配合,使得在幼儿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幼儿形成不良个性。在家长的娇宠下,幼儿形成自私自利、骄横野蛮等人格障碍。

从长远看,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会产生依赖性,甚至做些普通的事也要求物质奖励。如果不视具体情况,家长一味滥用物质安抚哭闹的幼儿,容易混淆幼儿的道德观念[8],使得幼儿分不清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只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将“反抗”愈演愈烈,长期这样容易形成幼儿蛮不讲理,脾气古怪等不良品质。

3.幼儿园教育误区。

幼儿经历“第一反抗期”是必然过程,但是也有时间前后和程度深浅的区别。不同幼儿在园总有表现不同,得到老师的关注也会不同。以下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

相对于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便显得较为特殊,此时教师面对整体而不是个别,如果一味偏爱“听话”、“乖巧”的幼儿,冷淡或者打击“调皮”、“反抗”的幼儿,会损害老师在其心目中的形象。普遍的教师会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肤浅的评价,认为某个幼儿“自私”、“霸道”,从而做出盲目批评。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其归因于幼儿“自私自利”,盲目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不利于幼儿身心成长。如果教师一味地过度夸奖,影响幼儿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不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存在一些相似的误区。究其原因,是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对教育执行者的影响所致。下面将讨论传统社会观念的误区。

4.社会传统观念误区。

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意识普遍认为“听话”、“乖”就是好孩子,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幼儿则成为“不听话”、“调皮”、“执拗”等形象的代表。教育需要社会观念的规范,它提供给教育工作者方向性的执导,但是同时,成功的教育也要强调个体的针对性。由此可见,传统的社会观念容易在这一时期幼儿教育中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从而直接表现为上述的存在于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中的误区,有正确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引导幼儿健康的成长。三、结语

“第一反抗期”是幼儿成长进步的标志,是幼儿发展自主性、独立性、自信心、意志力等行为品质的关键时期,只要这一时期的幼儿不具有伤害性,家长和教师就不要过分干涉和束缚幼儿的行为,更不应该强加给予幼儿“不好”的负面标签。幼儿教育者应积极走出“第一反抗期”的理论误区,走出现代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误区,实施更为合理的教育策略,为幼儿建立一个宽容接纳的外在环境。

参考文献

[1]E. BENJAMIN.THE PERIOD OF RESISTANCE IN EARLY CHILDHOOD[J]. Am J Dis Child.1942,(6):1019-1079.

[2]邓秀菊.2-3岁幼儿危机期的特点与早期素质教育[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80-82.

[3]叶青莲.和孩子一起渡过“第一反抗期”[J].好家长.2007,(22):12-13.

[4]刘荣才.是“自立期”,不是“反抗期”——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反抗期”的再认识[J].父母必读.1988,(5):11.

[5]沈水英.善待第一反抗期的孩子[J].幼儿教育.1999,(3):36.

[6]戴淑凤.中国儿童早期教养工程2岁-2岁半方案[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63.

[7]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91-197.

[8]安雅.家庭教育謹防误区[J].绿色中国.2008,(12):95.

猜你喜欢

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