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018-08-25潘家华
文_潘家华
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理念不同于观念,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称之为“理念”。绿色“养眼”,是一种意念,这种意念转换为行动,就需要成为观念,观念的理性化和升华,成为理念。理念的系统化理论化,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实践的思想或“主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诞生,源自于生态情怀和发展反思。事实观察、辩证思考、认知深化、深度思想,从个别到一般,寻求改造世界的真谛。1969年1月习近平到缺水少绿的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劳动,改革开放后到半干旱半湿润夏季泛绿冬天凋零的河北省正定县担任领导职务,随后到降水丰裕四季翠绿的福建工作,然后主政生态资产雄厚人文底蕴深厚的浙江,深感绿水青山的价值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在“象牙塔”中从天而降的理论,而是环境刚性约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观察、思考、总结和提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升华,和谐共生实践的理论支撑,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对全球生态文明转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既博大精深,又浅显易懂,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绿色发展的自然价值理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一朴素的自然价值观念,缺乏的是绿色发展观,是一种较低层次“金山银山”认知,侧重生存温饱,难以企及美好生活的需要。绿水青山是资产,是发展之源泉,发展之基础,金山银山可用来发展绿水青山,但金山银山不是万能的,因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自然生产力理论,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惟劳动力惟资本理论,科学阐释了自然的生产属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揭示了生态要素的关联性和系统整体性,绿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要系统整体把控。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物,是生命之必须,福祉之基本;显而易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红线是刚性的,恐龙灭绝不可复活,人类的需求和发展刚性服从于环境刚性。昔日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国,随着罗布泊的干涸而消亡,因生态衰而文明亡。自然恢复优先、生态优先,尊重自然才能顺应和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现代化理论的新解,也是绿色美丽的前提和结果。针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安全,需要通过合作应对,持续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提供了一个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贵州样板。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然生产力水平高,但生态相对脆弱、发展相对滞后的贵州的基本要求,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贵州应用:生态导向发展,发展融入生态。山青水净空气清新,盛夏凉爽宜人,四季有机食品丰盛健康。贵州的生态资产,因保护而保值增值;贵州的生态产品,随发展而收获生态红利。“天眼”落户平塘,是生态资产的红利外溢;大数据选择贵阳,是绿色推动的生态发展。新常态下贵州经济的健康长足发展,与其说是“后发优势”,不如说是“生态优势”。相对于“火炉”重庆和“蒸笼”珠三角,“生态大康养”的贵州,不仅是民生福祉的胜景所在,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贵州绿色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生态就是生产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和核心所在,为中国的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方法手段和行动实践的基本遵循;为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