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芮国之地望探析
2018-08-24徐孟珠
徐孟珠
摘 要:作为古国的芮国,不被历史所重视记载,随着梁带村遗址的发现,其渐被人所识。经考证,商时期的芮国应位于今甘肃省华亭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区之间。芮国在两周与春秋时期的地望也逐渐明显,武王克商后芮国应该是被分封于同州,也就是今大荔,后来由于戎狄侵略而随着平王东迁与韩城梁带村一地。接着由于内部纷争,芮伯万不得不出居于魏,这才有了后来的山西之芮,其最后在秦的饮马于河战略思想的发展下逐渐消亡。
关键词:芮国 地望 梁带村
先秦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很多。有些因为其历史作用得以被历史学家所记载下来,为后世所知,有的却没有被记录在册,最终淡出大众视野。本文所要谈论的芮国便是属于后者的一个古国。芮国是商周时期的许多小诸侯国之一,经历了从商末到西周再到春秋三个时期,直到被秦所灭。
芮国,《汉书》载:“临晋,故大荔,秦获之,更名。有河水祠。芮乡,故芮国。莽曰监晋”[1],说明其真实存在,但却是一个不显眼且容易被人遗忘的古国。随着梁带村芮国墓地的发掘,各种带有文字信息铜器的出现,芮国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被人关注,研究芮国的文章也渐趋增多。其最大的争议点是芮国地望问题。关于虞芮争讼之芮国故址的看法大致有两种:一是认为商末之芮不是周之芮,更不是春秋之芮,故址在今甘肃省华亭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之间[2];另一种认为芮国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偶有迁徙,其故址在今大荔县南部[3]。至于之后的韩城之芮和山西之芮,也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定答案。本文将在前人基础上对芮国地望进行新的梳理分析,由于梁带村出土器物年代判断大致在两周之际,因此笔者着重梳理西周以及春秋之芮国, 并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商之芮
关于芮国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诗经?大雅?绵》曰:“虞芮质厥成,文王蹶蹶生”[4],也就是有名的虞芮之讼事件。《尚书》对此事也有记载:“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大意就是虞芮因为地界之田有矛盾,一起去请周文王判定事件。由此可见,两国属于相邻之国,并且两国离周文王封地西岐也不是很远,不然也不可能两人一起去找周文王。关于虞芮争讼之芮国的故址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商末之芮不是周之芮,更不是春秋之芮,故址在今甘肃省华亭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之间[2];另一种观点认为其故址在今大荔县南部[5]。
李競恒《商周时代的芮国》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广韵》中的文献的考查与研究,认为文王时候和武王克商后的芮国不仅不会是同一个国家,而且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不会是相同的[6]。刘雪婷在其文章中认为:“芮国也并非是从商末以来一直处于大荔朝邑镇,其也有过迁移的痕迹。商末的芮国在武王克商后便未再有史籍记载,而同时另一姬姓的芮国出现。经过了克商这次的巨变后,当时原有诸侯国所处的政治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姬姓的芮国则可能是在此次变革中周王室有意扶植起来的[7]”。而且这一扶植起来的芮国很有可能是周王室对殷商时期的芮国扶植后又改封于现在的大荔县朝邑镇。
张天恩博士通过对梁带村出土的铜器钺和提梁卣进行文化因素和地域分析,认为芮国的故地确实在陕甘交界的芮水上游。河东的虞、芮可能是周初徙封之地[3]。赵庆淼通过对芮姞簋以及文献的梳理也认为商末之芮与周之芮不是一脉相承的[8]。通过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可知大荔离商王都邑更近,如果商末之芮位于大荔南部,那为什么虞、芮两国国君不去找商王而要找比较远的文王呢?虽然当时商王朝有所衰落,但毕竟还是一国之主,威望与道义所在。再者说,关于商末虞国的故址,学界大多数都认为是在宝鸡陇县西南,如果芮国位于大荔南部,两国都不相邻又怎么会有地界之田的争执?因此,综合以上几点,商末之芮位于华亭县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之间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二、周之芮
《尚书?旅巢命》孔《序》:武王克商后,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郑玄注周同姓,畿内之国,为卿大夫[9]。说明芮国乃是姬姓且为周之属国。
《尚书?顾命》:“成王將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頮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10]。说明成王时也有芮伯,且职位不低。
《诗序?桑柔》曰:芮伯刺厉王也。《桑柔》: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中的一篇,相传为周大夫芮伯责因周厉王用小人,行暴政,招外侮,祸人民的罪行,陈述救国之道所作。芮伯为周之臣且能直言相劝而相安无事。
上述文献说明一个问题:周成王在病危之际召见了芮伯等人,表明芮国在周代有一定的地位,或许还受到周王重用。在厉王时期,芮良夫直言刺厉王亲近奸佞小人,表示在朝有一定地位,不然也不敢直言相谏。这些都说明芮国在周代很被看重,其被周王分封的封地离周国都也不会太远。那么到底分封在何地呢?
史党社、田静等认为商末和西周早期之芮不出甘肃华亭县和大荔两处[9],但具体哪一处是商之芮,哪一处是周之芮以及二者到底是不是同一个芮国,并没有作出明确说明。张天恩博士在其论文《芮国史事与考古发现的局部整合》中认为商之芮在甘肃华亭县一带,大荔应该是徙封。他通过对梁带村出土器物的分析以及对墓主年代的推测分析认为在西周后期,芮国迁徙到韩城一带,至此到灭国都没有再迁徙[5]。
《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曰:“南芮乡,故城在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古芮国”。《汉书?地理志》曰:“临晋,故大荔,秦获之,更名。有河水祠。芮乡,故芮国,莽曰临晋”。《史记》第五卷这样写道:“梁伯、芮伯來朝”《索隐》注曰:“梁,嬴姓、芮,姫姓,梁国冯翊夏阳,芮国冯翊临晋”。这三段文献中的同州、临晋等都是今大荔县。这几则文献告诉我们南芮乡就在大荔,既然说是北芮城,那必然不在大荔南方,这就为韩城之芮的出现提供了证据,也有力的反驳了王、谢认为北芮城是大荔之芮的说法。
上述已经论证过商之芮在甘肃华亭县一带,那么大荔之芮,笔者认为应该是周武王克商以后分封的芮国。再说,芮伯受到重用,分封到大荔,距离当时周都镐京也不是很远,刚好可以拱卫镐京。同时《正义》引《括地志》云:“南芮乡故城在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古芮伯国。郑注云:“周同姓之国,在畿内为王卿士者。”
这里涉及到芮国两个地点。一个是南芮乡,故址在大荔朝邑县南三十里,另一个是北芮城,故址不祥。王晖、谢伟峰等在论文《韩城芮国考—从梁带村发现谈起》中认为:“北芮城综合古文献记载看,既不是虞芮争讼之芮,也不是考古发现的韩城之芮,而是大荔之芮”[5]。这种说法有些不甚合理,他们还认为北芮城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地处南芮城的芮国“乘京”的缘故。他们引用的文献是《水经注》卷四《河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单凭猜测认为京就是王城,难免有些武断与孤证的意味。而且,如果北芮城就是大荔之芮,那也就是说北芮城和南芮乡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地方又怎么会区分为一个故城一个北芮城呢?由故城可以推测,芮国必然有迁徙,而且方向很有可能是北方。梁带村遗址的发现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2005年下半年,陕西韩城梁带村发现了大型的周代墓地,这是30年来陕西境内发现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周代墓地。在墓地钻探区域内发现两周之际的墓葬103座,车马坑17座,并且墓葬和车马坑保存状况极好。在三座大墓中发现了数量众多且摆放位置清楚的随葬品,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文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2006年举行的陕西韩城梁带村周墓发掘座谈会上,刘士莪、尹盛平以及张天恩等都从M26、M19出土器物肯定这是西周时期的芮国墓地。因此很有可能就是芮国随着平王东迁也迁徙到了韩城一带。
史党社、田静等在论文《梁带村的考古新发现与古芮国—一个基于文献的考察》中推测今韩城就是北芮城。他们主要是根据传世文献中能与梁带村墓地有所联系的只有北芮城这一条,再者运用大量篇幅论证反驳了王、谢的观点,最后根据推测如果韩城为北芮城之后的有利条件更能使历史通顺。关于他们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但对于他们的论证我感觉说服力不高,猜测大于实证。那么关于北芮城所在是否是韩城,还需要一定的材料才能更好的确定。
三、春秋之芮
文献中关于西周后期芮国的记载几乎微乎其微,芮国再出现在历史视野中乃是春秋时期,但记载也不是很多,我们要想了解这时期的芮国就必须依靠考古发掘资料。
《左传》桓公三年(前709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这里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芮姜,一个是芮伯万。2005年,梁带村墓葬出土的器物把人们的目光集中于芮姜身上。张天恩博士根据出土器物等已经肯定M27为一代芮公—芮桓公,其右下侧的M26为仲姜墓,也就是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芮姜。根据器物分析可知这些墓葬应为西周末期到春秋时期。张天恩博士在文章《芮国史事与考古发现的局部整合》中认为:“芮国自西周中晚期之际居于韩城境内,直到灭国再无迁徙”[3]。史党社、田静等也持这种看法。王晖、谢伟峰等认为韩城为芮伯万被周王驱赶而戎人迎接到韩城一带才出现的芮国新居地。我觉得这种说法不甚合理,关于具体叙述将在下文说明。
《秦本纪》德公元年(前677年):“梁伯、芮伯來朝。”
《秦本纪》成公元年(前663年):“梁伯、芮伯来朝。”
《秦本纪》穆公二十年(前640年):“秦灭梁、芮。”
由这几段文献可知,春秋时期,梁芮两国必然离得比较近,不然两国国君不会一起朝觐,灭国时候也不会一块被灭国。史书记载梁在韩城西南三十里,距离韩城比较近,梁带村墓地出土时候,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梁国墓地,最后在出土了大量可以证明人物的器物之后,才敲定这是芮国墓地。梁在距离韩城西南三十里,韩城又发现了芮国墓地,这就为韩城为芮国故址又添上了一层保证。出土资料再加上加上文献记载,我们不难推断韩城极有可能就是芮国在西周后期迁徙的故址。《秦本纪》载自德公后多见到梁、芮等国来朝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当时梁、芮两国应该是相邻。史书也有记载梁在韩城西南30里处,而韩城东北发现了芮国的墓地,这些都与史书记载相吻合。这就证明了芮国自西周中晚期时候应该是居住于韩城境内,直到灭国没有再迁徙,200余年的岁月就在这里度过。王天恩博士也通过出土器物对此进行分析,他认为:“墓地东侧的黄河岸上梁带村及化石寨周围的遗址内,采集的陶器也以两周之际的居多,少量早者可到西周中期偏晚,竟与墓地的发现相对应。看来,芮国徙居于此地的时间很可能确是西周中期的后段,而此前有可能在大荔或山西芮。”
关于芮伯万,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左传》桓公四年(前708年):“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左传》桓公十年(前702年):“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春秋时期的几条为数不多的记载都与芮伯有关。而谈到芮伯,就不得不提起目前大家争论的山西之芮。那么山西之芮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史党社、田静等人认为春秋前期,芮伯奔晋南之魏,遂在此地有了山西之芮。《春秋经传集解?传桓公九年》(前703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既然一起讨伐曲沃,说明这几国相邻或者相距不远。梁国在今韩城东南,荀、贾在河东晋南,那么芮国既接近于荀、贾,又要接近于曲沃,那么芮国当时居地在韩城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上文提到的王、谢看法,笔者持不赞同意见。魏国在山西,韩城在陕西,历史记载,出居于魏,那又怎么会跑到陕西呢?再者《竹书纪年》曰:“晋武公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郏。”《左传》桓公十年(前702年):“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由此可见芮伯可能就是被秦藏于某地,等待时机遣返之回芮国,更好的实施自己“饮马于河”的策略,通过芮伯万更好的掌控芮国,这一点在田延锋的《芮国地望与秦的“饮马于河”》中也有提及,他认为:“芮国墓地的发现是偶然的,其出土文物的精美是惊人的,芮国、梁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和秦国饮马于河战略思想的关系又是非常密切的。春秋时期芮国、梁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围绕着芮国、梁国及其旧地所发生的争夺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11]。而芮伯万这段时间很有可能就是在山西芮城,由此形成山西之芮。
结语
根据本人叙述以及对前人的研究分析,关于芮国的地望问题,错综复杂但又有理可据。要想解决其地望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关注芮国在历史上的迁徙问题。其关于三个朝代统治下的芮国演变,笔者是这样推测的。商末之芮与周还有春秋之芮不是一脉相承的。商末之芮应该是虞芮争讼之芮,故址应该是甘肃省华亭县一带;周之芮应该是周武王克商之后分封的,为大荔之芮;之后由于战乱和戎狄侵略,不得已迁徙至韩城梁带村一带,为韩城之芮;又因为芮伯万出居于魏而有了山西之芮;最后芮伯万回归韩城之芮,至此无迁徙,直到前641年被秦穆公所灭。至于北芮城是不是韩城,目前只能说是推测,笔者认为还需要更有力的材料去证明。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 ·地理志[M].中华书局,2016年.
[2]贺旭志.虞芮国故址小议[J].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9(2).
[3]张天恩.芮国史事与考古发现的局部整合[J].文物,2006(6).
[4]张凌翔解译.诗经全鉴[M].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
[5]王晖,谢伟峰.韩城芮城考——从梁带村发现谈起[J].文博,2007(3).
[6]李竞恒.商周时代的芮国[J].文史知识,2012(3).
[7]刘雪婷.商周时期芮国地望的变迁[J].西部学刊,2017(01):32-34.
[8]史党社,田静.梁带村的考古新发现与古芮国-一个基于文献的考察[J].文博,2007.
[9]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0]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第1册[M].中华书局,1989年.
[11] 田延锋.芮国地望与秦的“饮马于河”[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