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建设对农民影响的探析

2018-08-24刘云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4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建设

摘 要: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城镇化建设不仅能促进经济的进步,而且有利于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对城镇化的研究有涉及经济的增长、人口比例的变化、土地的变化、制度的创新等等方面的内容,但极少单独谈及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目的和内容,简述城镇化的概念、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现状以及城镇化建设对农民饮食、经济收入、思想观念以及居住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农民

1、引言

对于城镇化,大多数学者赞成城镇化起步于工业化,工业化带动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城镇化的逐步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析城镇化,有从产能过剩的角度、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密切关系的角度、机制创新的角度等等的方面进行探讨。从层次上,城镇化建设关系到土地和人口两方面,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由此被看成了城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郑鑫(2014),土地城镇化对经济的增长与人口城镇化对经济的增长不同,人口城镇化对经济的增长大于土地城镇化对经济的增长。[1]在城镇化发展的侧重点上,黎明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须以制度创新为中心,走政府主导型城镇化道路。[2] “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两个过程的有机统一。人口城镇化反映城镇化进程中量的增加,城镇现代化则反映城镇化进程中质的提高。”[3]

王国刚认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重心,而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是城镇化的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4]在城镇化发展的不足上,冯尚春、张永山指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落后与人口流动的凝固性、技术水平的停滞性、制度建设的僵化性以及低梯度增长的落后性。[5]

2、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旨在通过城镇化建设的探索,揭示城镇化对农民饮食、经济收入、思想观念以及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的影响。

2.2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在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下,农民对土地的依靠与坚守转移城镇生活与居住;从自给自足的食物制作方式转变为以购买为主的消费方式,饮食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从过去在满足自家食用后才能出售以获得微薄收入的方式转变进城打工,形成了农民工大军,经济上有了一定的收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人们,思想观念也有所改变,无论是在婚育方面还是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均有了理性的想法和长远的规划;城镇化建设带给人们变化最大则体现在人们居住环境的变化。通过以上的各角度来研究城镇化建设带给人们的巨大变化。

3、相关概念

城镇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普及乡镇,使乡镇的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更接近于城市,让更底层的人们能享受更加便利、更加优质的服务,使乡镇更接近于城市,让城市蔓延至乡镇,城与镇相接,镇与城相映。形成的城镇让邻近的居民、农民更加受益,让一直处于大山深处的农民有机会享受城镇的优质的服务。“城镇化就是转移农民,让农民融入城镇,在城镇就业和生活。”[6]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农民的融入,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付出,当然,城镇化的成果也必须惠及到农民。“城镇化也称非农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由农业经济类型向工业经济类型转变的必然产物。”[7]

民族地区城镇化是城镇化在民族地区的表现形式。民族地区是农民人口占据绝大部分比例的聚居区,同时也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提高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国家一直以来刻不容缓的国家大事,不仅关系到民生,也关系到国家的整体水平,经济的发展。

4、研究背景及现状

4.1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房价也随之上升,与此同時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也有所改变,在城镇买房定居成了农村劳动力迁移城镇的趋势。城镇经济的进步在推动收入提高的同时也推动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经济将推动农村城镇水平的提高。” [8]

4.2现状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促进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基础。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由于西部地区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制约着工业化的发展、现代化的进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西部地区也逐渐在发展,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城镇化建设给各地区带来新风貌的同时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龙远蔚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呈现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城镇水平很低,且发展不平衡”;“小城市比重过高”;“城镇社会经济的首位度偏高”[9]。以2014年为例,广西边境8市(区、县)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均低于40%的水平;云南边境8州(市)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红河州城镇化发展相对较快。[10]

城镇高楼建筑的兴起带来了不少的商家,使得城镇商业得以发展,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就业机会,新建的住房还未建起就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现象,商业用房供不应求,这样的城镇化建设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有不少地方耗费巨资兴建高楼大厦,由于无法形成经济产业链、无法创造商机,雨后春笋般的建筑只能形成了一座寂静的“空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有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可观现象,也有入不敷出的投资状况,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城镇化建设又会给农民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5、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的影响

也许在老一辈人的口中,我们还能经常听到“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了土地,农耕民族才能种植粮食,游牧民族才可蓄养牛羊,各个民族才有可食之物,才能繁衍生息。土地在农民的生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农民向城镇转移,农民的从农村迁出移入城市,农村建房减少,这也就使得农村耕地得以更好地保留。耕地是农民生存的最基本所需,在耕地之上又涉及到饮食、居住等问题,除此之外,精神上体现的个人思想观念都与城镇化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5.1城镇化建设对农民饮食的影响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人们消费多使用各种票据,如购买布匹有布票、购买油有油票、购买粮食有粮票等等,农民生活水平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只能基本满足温饱问题。农民没有固定收入,只能将种植的庄稼在满足自家食用后出售以获得微薄的经济收入,通过这部分很少的收入来换取生活的必需品。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民族的特色美食,自家制作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随着科学技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的饮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春节拜年的礼品通常是自家亲手制作的饼干类、各种形状的油炸类食物等,虽没有现在超市出售的礼品那般的美观、高大上,但其材质都是原生态的、无公害的,更不会出现如今的“地沟油”、“瘦肉精”等等不利于健康的材质。在那个年代,小小的礼物送达亲戚朋友的一份纯真的情谊,一份真挚的感情。而如今,手工制作的拜年礼品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包装食品,色泽鲜艳、包装精致,价格昂贵但量往往是出奇的少,里面也不知道添加了多少的防腐剂、致癌物质。即便如此,人们依然会选择便利的超市礼品赠送亲戚朋友。过去在自己家就会制作的家乡特色美食,现在却不得不到外面购买。居住在城镇的农民也逐渐步入了城市生活,以前在乡村的风俗习惯、节日气息也慢慢地淡化,时尚潮流越来越受到人们追捧。当然,并不是城镇化建设在把人们带进城的同时就必定带来消极的影响。民族的发展关系国家的进步,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着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城镇的进步中,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融入城市,迁入城镇生活,在将本民族特色饮食带入城镇,给城里的人们享受不一样的风味的同时,他们也品尝到了新时代下各国、各地方的美味,可谓是“不出国门亦可品尝海内外美食”,这都是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巨大恩惠。

5.2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新疆烤羊肉”、“兰州拉面”、“陕西羊肉泡馍”等等这些西北的美食无论在中国的那座城市几乎都可以见其身影,西北人们将自家美食带到城里,在一个个小小商人背后也有几十万的年薪,青海化隆拉面经济就形成了这样的小经济体,这些商贩也许是落后山区的少数民族,也许是贫瘠地区的汉族,他们都是为了生活奔波的农民。除了做生意的小商贩,城里涌现来自不同地区的农村年轻人,他们在不同的行业从事工作,文化水平较低的年轻人只能从事劳动强度较大、薪资较低的工种,而具有高学历的新一代则步入较高端的行业从事工作。这些来自祖国东南西北的农村人,他们从事着各式各样的行业,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5.3城镇化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影响

思想是人的灵魂,思想观念蕴含着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思考和看法,在环境和时代变化时,人的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城镇化建设就在逐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一直与外界接触较少的农民。

在过去,农民一直守候家里的土地,生怕土地丢失,哪怕再贫穷困苦,长期以来也坚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即使没有多大的经济收入也不愿离开家乡出外挣钱,对土地的认识有待提高。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兴起,农村村民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们离开多年守候的土地走向城里,踏向不同的就业岗位,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表现得较突出的莫过于婚育和教育方面。

5.3.1婚育方面

结婚生子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伴随着中国人几代人婚姻观发生变化,与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一直以来,女子成年后需通过媒婆介绍找婆家,上了年纪的未嫁女子会遭人嫌弃,而上了年纪的未娶男子,家境也可想而知是比较贫困的,所以早婚早育是过去的主要趋势;而如今,虽然也有一些早婚早育现象,但毕竟是少部分,更多的是处于正常婚育年龄的年轻男女。“少生优生,幸福一生”这样的标语无论是在城镇里的街道上还是在农村里都随处可见,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大小地方的积极响应,多生、超生现象逐渐减少。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人们才开始要二胎。农民家庭不再是“越穷生的越多,生得越多就越穷”的恶性循环现象。农民家庭成员多不仅难以解决温饱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小康问题,“只有减少农民的数量,才能使农民富裕;只有减少农业人口,才能使农村经济走出困境;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11]

5.3.2教育方面

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知识的获取离不开教育的教授。接受良好的教育需要父母、家庭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过去,在农村“越穷生的越多,生得越多就越穷”,这几乎成了农村贫困的普遍趋势,由于封建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家庭负担繁重,往往家里的男孩可以受到较高的教育,而女孩却早早就要分担家里的家务或出嫁或未成年便外出打工。而现在不少农民家庭也在城里买了房,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城镇的学校就读,即使没有一定能力在城里购房落户的农民父母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亦不惜花巨资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里的私立学校就读以使他们在文化知识上有所进步。这种将自己子女送到省城上学的农民家庭越来越多,如今也已经形成了普遍现象。

5.4城镇化建设对农民居住环境的影响

在过去,农民始终不愿离开自己的出生地,再穷再苦也要守在自己的老房子,总觉得离开祖祖輩辈生长的地方就是不孝,在农村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更加谈不上改善居住环境。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做生意获得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可观,不少人们在城镇买了房、买了车,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过去“屋上三重茅”变成了现在琉璃砖瓦,过去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现象转变成了现在“四季如春”的房子。有了豪华的新房,享受着城里的便利交通、优质的服务,茶余饭后到公园散步,加入广场舞队列,感受城镇不一样的娱乐方式,不仅生活过得滋润了,闲暇时间也过得尤其充实。

6、结语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地进步,城镇逐年增多,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劳动力也发生了转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带动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加速。我国城镇化在不断地快速发展,每一阶段的城镇化率都超出了预期值。镇逐渐走向城,城慢慢走向国际平台,城镇的最大受益者将是处于发展落后的农村居民。在城镇化建设中,应着力推出符合特定地区、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道路,以低成本为发展起点,以高效益建设为目标,以特色化为建设载体,走出一条快速高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郑鑫.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4

[2]黎明.城镇化: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农村经济,2004,(9)

[3]王国发.对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4, 24(4):70

[4]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

[5]冯尚春,张永山.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落后性与发展方式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05,25(5)

[6]王国发.对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4, 24(4):70

[7]杨昌儒.加快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5):94

[8]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315

[9]龙远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98-199

[10]王新哲,陈田. 西南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7(5):125

[11]袁仲由. 关于加快实施民族地区城镇化战略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23(1):25

作者简介:

刘云(1992—)女,瑶族,广西贺州人,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2017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民建设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