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浒传》中的灾害描写
2018-08-24陈琴
摘 要:《水浒传》中先后有多次描写到火灾情况,从这些火灾情况的描写中,可以多方面看出这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在正常情况下火灾都是给人类带来伤害的,但是在《水浒传》中人们故意纵火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从这些灾害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关键词:《水浒传》;灾害描写;艺术魅力
Abstract:There are many descriptions of the fire situation in the Water Margin.From the description of these fires,it can be seen frommany aspects that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aracters in this novel and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Fires are normally harmful to humans, but it seems reasonable to set arson in the Water Margin.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these disasters, we can understand the soci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Key words:The Water Margin;the description of fires;Artistic charm
灾害一般分为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在《水浒传》中主要是以人为灾害为主,人为灾害中又以火灾为主。在第十回、第十九回、第四十一回、第四十六回、第六十七回等都具体地描写人为的火灾情况。这些灾害的描写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如其中最著名的火灾描写——鲁智深火烧瓦罐寺、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时迁火烧翠云楼等。笔者试从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这两面来分析《水浒传》中灾害情况的描写。
一、人为灾害——人物刻画
(一)、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在《水浒传》的第六回中,鲁智深在经历了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后走到了一所败落寺院,名为瓦罐寺,鲁智深进到寺庙后后只见几个老和尚坐地,得知是崔道成、丘小乙这俩个道长如强盗般把众僧赶走了。性急的鲁智深便与他们打斗,因饥饿打不过只好逃走。然后在赤松林遇见了史进等人,吃饱后又去打丘小乙、崔道成。最终与史进杀了寺庙里的丘小乙、崔道成两人。“两个再打入寺里来,香积厨下那几个老和尚,因见智深输了去,怕崔道成、丘小乙来杀他,已自都吊死了。智深、史进直走入方丈后角门内看时,那个掳来的妇人投井而死。直寻到里面八九间小屋,打将入去,并无一人”[1]58。鲁智深看见老和尚自杀、掳来的妇人投井而死便放火烧了瓦罐寺。“寻到厨房,见有酒有肉,两个都吃饱了。灶前缚了两个火把,拨开火炉,火上点着,焰腾腾的先烧着后面小屋,烧到门前;再缚几个火把,直来佛殿下后檐,点着烧起来。凑巧风紧,刮刮杂杂地火起,竟天价烧起来。智深与史进看着,等了一回,四下火都着了。二人道:‘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俺二人只好撒开”[1]58。鲁智深放火烧了瓦罐寺后,便同史进一起离开,后来到大相国寺掌管菜园。最后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投向了梁山水泊,做了一百零八将中的天孤星。
在这一回小说中,鲁智深这一人物形象得到了刻画。他是粗中有细、细中有精。难怪金圣叹将其评为“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2]。鲁达一把大火将瓦罐寺这样一个肮脏污浊之地化为灰烬,将自杀僧人的尸体火化,这一行为体现了他作为出家人的悲天悯人。替死亡者超度,希望能有个美好的归宿,上西方极乐世界。从多个角度来描写鲁智深的性格特点,给读者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宋王朝的社会状况。鲁智深“随着那山路行去,走不得半里,抬头看时,却见一所败落寺院,被风吹得铃铎响。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写着‘瓦罐之寺。钟楼倒塌,殿宇崩摧。山門尽长苍苔,经阁都生碧藓。释迦佛芦芽穿膝,浑如在雪岭之时;观世音荆棘缠身,却似守香山之日。诸天坏损,怀中鸟雀营巢;帝释欹斜,口内蜘蛛结网。没头罗汉,这法身也受灾殃;折臂金刚,有神通如何施展。香积厨中藏兔穴,龙华台上印狐踪。鲁智深入得寺来,便投知客寮去。只见知客寮门前大门也没了,四围壁落全无。智深寻思道:“这个大寺,如何败落的恁地?”直入方丈前看时,只见满地都是燕子粪,门上一把锁锁着,锁上尽是蜘蛛网”[1]54。从这一段描写中,可以知道此时此地的瓦罐寺已经是如此的破败不堪,且有崔道成、丘小乙这般的恶人在此为非作歹、残害百姓。鲁达火烧寺庙到显得有些发泄民愤、伸张正义。瓦罐与勾栏瓦肆同样象征着社会最底层,已经是当时社会的衰落之象。这不正象征着大宋王朝的现实情况么!
(二)、火烧草料场
唐宋时期人们对于造成火灾事故要深究其原因,并对其情节的好坏来承担后果。而陆虞侯作为一个官吏知法犯法、轻视国家法律。究其原因发现陆虞侯身后却是高俅、高俅身后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宋微宗。连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是这般的荒淫无道,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下,林冲由一个大宋王朝的忠臣变成了造反的英雄。人为火灾情况的出现,林冲的性格由“岳庙娘子受辱”、“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大闹野猪林”的时刻隐忍变成了“火烧草料场”起来反抗的血性一面,简直大快人心。小说中关于火灾情况的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社会活动的开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林冲的单一性格逐渐走向丰满。同时,也使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从文学的接受视野来说,更符合人们的阅读期待。
(三)、火烧翠云楼
第六十六回中,在元宵节之际,军师吴用设定计策智取大名府。他安排人先在埋伏于北京城中,时迁入城以放火为号,里应外合,破城救人。“说言未了,只见翠云楼上,烈焰冲天,火光夺月,十分浩大……可惜千年歌舞地,翻成一片战争场”[1]606-608。火烧翠云楼的毁灭性十分严重的。
小说中人物的每一个行为都栩栩如生,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三》中说“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2]。在这一回中,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情节充分体现时迁这一小人物的体型轻灵、聪明机智的性格特征,让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独具特色,也使“鼓上蚤”时迁的性格在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火灾情况的描写伴随着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使作品历经岁月沉淀仍然保持鲜活的生命活力。
(四)、火烧战船
在第七十九回中,刘唐火烧战船“霎时间,大火竟起,烈焰飞天,四分五落,都穿在大船内。前後官船,一齐烧著。怎见得火起,但见:黑烟迷绿水,红焰起清波。风威卷荷叶满天飞,火势燎芦林连梗断。神号鬼哭,昏昏日色无光;岳憾山崩,浩浩波声若怒。舰航尽倒,舵橹皆休。船尾旌旗,不见青红交杂;楼头剑戟,难排霜雪争叉。僵尸与鱼鳖同浮,热血共波涛并沸。千条火焰连天起,万道烟霞贴水飞”[1]709-710。高俅被宋江的梁山大军打败,心里十分不服气,再一次去剿灭梁山好汉。他为了确保能够打败梁山大军,日夜操练水军。所以有了刘唐纵火焚烧高俅的战船。
在这一回中,通过赤发鬼刘唐放火纵烧战船的事件,把刘唐这一单一人物的刻画更上一个高度。人物的性格特征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逐渐体现出来的,施耐庵将刘唐放在大宋王朝这样一个典型社会中,让他与大环境发生冲突,从而逐渐丰满人物性格。使得刘唐这个人物,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与众不同。
人为的故意纵火贯穿于整部小说。在第四十九回中“‘间壁大官人家失火,有箱笼搬来寄顿,快开门则个。里面听得,便起来 看时,望见隔壁火起……只见薛永拿着火把,便就黄文炳家里,前后点着,乱乱杂杂火起。看那火时,但见:黑云匝地,红炎飞天。焠律律走万道金蛇,焰腾腾散千团火块。狂风相助,雕梁画栋片时休。炎炎涨空,大厦高堂弹指没。骊山顶上,多应褒姒戏诸侯。赤壁坡前,有若周瑜施妙计。丙丁神忿怒,踏翻回禄火车。南陆将施威,鼓动祝融炉冶。咸阳宫殿焚三月,即墨城池纵万牛。冯夷卷雪罔施功,神术栾巴实难救”[1]375。第四十六回“便去灶前寻了把草,灶里点个火,望里面四下焠着。看那草房被风一扇,刮刮杂杂火起来。那火顷刻间天也似般大。三个拽开脚步,望大路便走。正是:只为偷儿攮一鸡,从教杰士竞追麑。梁山水泊兴波浪,祝氏山庄化作泥”[1]433。第九十二回中“少顷,草场内烘烘火起,烈冲天,那神祠内也烧将起来。……城中见四五路火起,一时鼎沸起来”[1]818。第一百一十八回“但是于路遇着树木稠密去处,便放火烧将去,任他埋伏不妨……只见山头上炮响,又放起火来……只听得大内城中,喊起连天,火光遍满,兵马交加,却是李俊、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在清溪城里放起火来”[1]1008-1014等,在这《水浒传》中,火灾是一个被刻画的最为细腻的场景,它贯穿于整部小说。从小说开始直到结束,十分完美的做到了前后相呼应。
二、自然灾害——艺术真实
(一)、雪灾
在《水浒传》中严重的雪灾只出现一次,第十回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但见: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银世界,玉乾坤,望中隐隐接昆仑。若还下到三更后,仿佛填平玉帝门”[1]88。可见这一次的雪来的时间特别快,覆盖面广。直到最后“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1]89。这一回中描写了大雪给人带来的灾难,给人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记载表明,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寒冷时期。《宋史.五行志》中记载,在两宋时期雪灾发生的情况都是在70次以上,其中又以北宋为最。“从北宋太宗雍熙二年(西元985年)以後,气候又急遽转寒,江淮一带漫天冰雪的奇寒景象再度出现,五千年来的第三个小冰期入侵中国,长安、洛阳一带再唐朝以後可以种植的柑橘等果树全部都冻死了,而淮河流域、江南、长江下游和太湖皆曾经完全结冰,车马可以在结冰的河面上通过”[4]。《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中有记录两次严重的雪灾,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这年冬天,京师(今天河南开封)所在的中原一带,入冬以后天天下雪,至春不止,导致“苦寒,民冻多死”,连尸体也无人掩埋。朝廷下诏赈灾“死无亲属者官瘗之”,官府安排人来掩埋尸体。另一次发生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大地再遇罕见大雪严寒,从当年阴历十一月到次年正月,雪下个不断,平地积雪厚达好几尺,“人多冻死”。《宋史》上记载“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由这些资料表明,当时的北宋时期确确实实经历了寒冷的并给人民百姓造成灾难的大雪灾。虽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故事,但是文学作品必然带有一定的时代性,作家笔下所描写的既然是北宋时期农民起义的情况,那么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北宋时期的现实社会。
(二)、水灾
《水浒传》中发生水旱灾害的情况极少,只有在第九十九回混江龙水灌太原城中,出现了一次特大有利于梁山各位英雄好漢的攻打太原城的的雨水灾。“霎时间洪波怒涛飞至,却如秋中八月潮汹涌,天上黄河水泻倾”[1]866,第一百回宋江等人攻打太原县城池时,混江龙李俊,趁着这特大的暴雨浸灌了太原城。“顷刻间,水势汹涌……李俊等大开城门,请卢先锋等军马入城。城中鸡犬不闻,骸山积。”[1]867
历史上的太原城由于独特的地势条件,曾经多次发生过水灾。“汾河是太原盆地内的主要河流。夏秋雨季经常出现河流决口、毁坏城市和田地的情况.宋、元、明、清都有大量关于汾河泛滥淹没城市及其周边农村的记载。给城市周边农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频繁的水灾给太原城市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5]“汾河上、中游灾情较重,《静乐县志》记载:“汾水大涨淹没两岸民田无数”。太原至清徐段两岸淹没耕地,漂没村庄房屋以及淹毙人口其多。由此可见,混江龙李俊也是充分利用了古太原城这一独特的地形条件。作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东西也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历史上的文学观念中的再现说便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7]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毕竟有作者主观意识加工的虚构的成分,不能把它完全作为补史的真实记录,但是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现实的关照。
综上所述,《水浒传》中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不仅在于其具体的描写,而且更在灾害背后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社会状况的揭示。施耐庵运用他纯熟的叙事技巧,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去,给读者呈现出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的结合,从而展现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金圣叹. 金圣叹全集.二,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下[M].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5.
[3]王麗娜.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M]. 学林出版社, 1988.
[4]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气象科技, 1973(s1):15-38.
[5]高磊, 曹惠源. 太原古代城市防洪体系研究[J]. 城市建筑, 2013(18):35-35.
[6]童庆炳.文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陈琴(1996—),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