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的探讨

2018-08-24倪文业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4期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商业银行

倪文业

摘 要:近年来,我国银行体系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开展了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旨在为行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

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等因素的影响,20世纪90年出现的银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相反,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等情况“不合时宜”的出现,极大的影响了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并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高效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何争取的认识当前银行面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发挥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开展了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分析研究,通过分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对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进行了详细探讨,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旨在为提升我国金融改革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一、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资金流动性不足等严峻问题,信贷膨胀的态势相当突出。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系列措施相继实施,这种现象在二十一世纪出现了根本性的反转,银行资金流动性不足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但是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使我国逼近“流动性陷阱”,极大的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具体来说,银行流动性过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2]。

首先,银行资金流动性比率持续下降。据央行相关报告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银行M1、M2的“喇叭口”现象逐年增加。其中M1、M2分别表示狭义上的货币和广义上的货币,从某种意义来说,M1和M2都是表示货币总量的基本指标。通常,M1的组成成分是现金和活期存款,M2主要由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等组成。上文提及的M1和M2之间的“喇叭口”代表M1和M2增长速度的差。据统计,在M2增速方面,2015年较2014年增长了18%,在M1增速方面,2015年较2014年同比增长12.5%。对比可以看出,M2增速较快,M1与M2之间增速差较大,其直接后果是造成货币流动性比率(即M1/M2)下降。

其次,银行存款贷款差逐渐拉大。面对现状,我国政府出台了系列宏观调整政策,但是据统计,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增速仍然高于贷款余额增速,并且存贷款之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这种现象表明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即资金流动明显过剩。

第三.超额准备金进一步增加。事实上国家为了控制准备金的超速增长,已经明文发布了多项政策,但是效果不佳,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只升不降。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的现象,不仅仅增加了银行的支付成本,也将我国出台的货币政策置于打折扣的风险之下。

第四,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倒挂现象日益严重。早期,我国货币市场利率以下降态势为主,其收益率曲线呈回落状态,与此同时,银行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明显低于银行存款利率,使得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出现倒挂现象。综上可以看出,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的这种流动性过剩的现象表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不合的状况,这种现象极大的影响着我国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转,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行为金融学理论简介

在我国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标准金融学理论具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基础扎实、应用广泛的经济体系,并且长期占据着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标准金融学融合了有效市场假设、配合资产组合理论、资本定价理论,并探究金融问题,解释金融现象。但是在实际金融研究过程中,标准金融学的假设理论广受争议,其分析方式较为陈旧,并将理论假设作为模式框架,受有效市场假说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难以有效地解释金融市场出现的“异象”,并逐渐失去了其在金融市场的引导地位。行为金融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部分学者首次提出应用心理学对金融现象进行解释,拉开了行为金融学的大幕,从此以后,人们开始进入投资模式与心理行为相融合的新的金融格局中,因此可以认为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心理学与金融学相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该学学科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个体行为以及引发这种行为的心理动机,进而进行金融现象解释、金融发展态分析等行为。行为金融学可以更为真实的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有效的解释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以及决策的规律。行为金融学中核心之一的心理学认为,决策者个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在运转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由内在动机所决定,行为金融学中核心之二的预期理论重点针对人在不稳定环境中的决策进行研究,在延续了传统金融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认为人在投资过程中会受到个人偏好、社会规范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出,人们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即有对投资者心理特征的分析研究,也有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特征的研究。行为金融学金融的产生、丰富、完善和应用可以更好的解释我国金融领域的“异象”,为研究人员开展各种经济行为研究提供借鉴。

三、对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的探讨

前文已经提及到,行为金融学以投资人的真实行为基础,分析人在不确定性因素下的各种行为表现。针对我国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等情况,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认为,这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与金融市场的各个主体在市场条件下的行为密切相关[3]。具体来说,主要包括:(1)首先,存款者在损失厌恶效應影响下的储蓄偏好是引发流动性过剩的因素之一。在行为金融学模式下,人在资金出现损失时的烦恼感远大于获得收益时的快乐感,即所谓的损失厌恶效应,这种效应引起的直接后果是投资者抗风险能力不足,在投资过程中会采取相对保守的行为。从这个角度可以解释我国民众将储蓄存款作为主要投资方式的原因,即民众在股市的动荡情况下,会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行为,进而造成民众投资不足、储蓄量居高不下;(2)其次,受民众心理账户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持续收缩。民众对于资金来源、资金用途以及时间等进行区别对待,在此基础上开展独立核算的决策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账户。可以看出,民众对于资金和服务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其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以及民众的存款,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于贷款收益,可以看出贷款的风险以及收益情况直接影响着银行的发展;(3)人民币升值引发的“羊群效应”是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习或者模仿他人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羊群效应”。在现实中,由于主观、客观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受此影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会参考其他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作为自己的参考依据,最终的决策结果很大程度会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此外,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大量国外资金涌入我国市场,直接导致我国国际收支账户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也会引起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效应。

四、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应对措施

银行流动性过剩极大的影响了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且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高效发展。通过对其诱发因素的探讨,提出了如下几点应对措施。(1)首先,在降低民众的损失厌恶效应方面,需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受损失厌恶效应影响居民存储率一直处于高位,极大的影响了我国金融体系的正常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医疗、教育体系建设不合理。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具体来说,一要进一步扩大我国消费者的收入面,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购买力,通过实施税收等政策解决区域收入不均衡、分配秩序不公平等问题;其二,进一步加强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重点保障弱势人群的利益;其三,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丰富消费品种类,并提高消费领域的服务水平,为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其四,政策上进一步向“三农”领域倾斜,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扶持力度,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2)其次,在改善心理账户效应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工作。对商业银行来说,可以以此为契机不断优化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具体实施措施有创新信贷投放结构建设,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等。综上,银行在充分重视流动性过剩行为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稳定。

参考文献:

[1] 张雪娇. 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分析——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5):46.

[2] 杨静.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析[J]. 时代金融, 2017(20):106-106.

[3] 邓雍. 关于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原因的实证研究[J]. 商, 2016(28):214-214.

猜你喜欢

行为金融学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行为金融学背景下的市场噪声理论浅析
投资者个体与群体行为特征研究综述
基于行为金融学下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融资融券投资者投资行为探究
噪声交易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影响的分析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解读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