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减替换细揣摩 字斟句酌寻特色
2018-08-24陈燕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要引导他们体会语言之美,确实难度很大。如果没有好招、妙招、奇招,让学生“沉潜”到语言之美的体会与领略之中,那么,我们说“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一点也不为过。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好招、妙招,乃至奇招,会让学生“沉潜”到语言之美的领略中去呢?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增减、替换细揣摩,字斟、句酌寻特色”。
“增减、替换细揣摩”即有意识地以增减、替换词语的方式揣摩词语表现力,选择恰当沉入点,沉潜下去,细细推敲词语,别样感受用词、用句的妙处。如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针对“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把其中的“一根”与“一把”互换,看表达结果如何。在这样的置换中,学生就能体会到: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通过使用置换的方法,学生能够体会出小孩的可怜和社会的冷酷,其中的教育效果就不言而喻。可以说,这种置换方式仅仅是一个“引子”而已,但它引出的是对语言之美的另一种领略方式。尽管我们对小女孩充满了可怜之情,但是,从中我们领略到的是童话之美对学生的一种“沉潜”式的教育。再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删成“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虽说仅仅只有一词之差,但是加上“似乎”与去掉“似乎”,效果迥然不同:如果加上“似乎”,我们会明白这只是作者的错觉而已;如果去掉这个词语,这种感觉就变成真的了。由此,在增删、置换之中,虽说只有一词,但表意的差异立显。可见,“沉潜”式理解确实需要方法,否则,学生理解肤浅,作品的深度就难以企及,至于欣赏作品的语言之美,就成了一句空话。
“字斟、句酌寻特色”即抓住关键的一词、一句,细致分析,找准特色,深入体会,透彻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指导学生细致分析、深入体会用词的不同,让学生在同一个语境中感受不同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或特色。同样是《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细细琢磨,“暖”与“云崖”搭配,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与“铁索”搭配,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通过“暖”“寒”的细致分析,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红军巧夺金沙江的欢快心情,而且这两个字的传神表达:由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与敌人斗争的激烈,由衷的感受到毛主席对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精神的赞美。再如《珍珠鸟》中,“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其中,“神气十足”本身是个贬义词,但用在这里却刚好表现出小鸟的生气勃勃。通过用词的细致分析与深入体会,学生从词语的选择上揣摩用词的整体氛围、表达格调、感情褒貶等,领会作者在表现主题、体现风格、塑造形象、描写物象上的妙处,领略作品的语言之美,久而久之,就不在话下了。
当然,由表意到表意形式的选择,从修辞的角度感受用词的整体意境,从句式的角度揣摩语词的情感表达,从标点的角度斟酌语词的表达功能,均能由内而外,沉潜于文本深处,体味语言之美。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内中的“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用“千斤巨石”来比喻邱少云,在突出战友对英雄的钦佩同时,增强了语词的表现力。再如《草原》中有这样一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之中的破折号就耐人寻味,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细致揣摩它的妙处,作者所追求的表达效果就立时毕现。
领略语言之美的方法很多,让学生沉潜下来,“增减、替换细揣摩,字斟、句酌寻特色”却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几招,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与学习之中。
陈燕,甘肃永昌县第三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