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师生为共同体,培育语文生态课堂文化

2018-08-24顾彩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培育师生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与学习共同体的提出,语文生态课堂文化愈发被人们重视。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是其思维形成、习惯养成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而语文作为启蒙学科,是激活思维、培养习惯和提升能力的奠基者,是弘扬文化和传承美德的主要途径,更是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关键学科。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学生多元化学习渠道,打造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培育语文生态课堂文化,开创语文教学新理念。

语文生态课堂同样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旨在建立一个充满朝气、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能达到效果、效率最佳的教学环境。由学生和老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目的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与生生的沟通和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从而轻松高效完成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形成了积极向上、和谐默契的人际关系,这与语文生态课堂文化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将学习共同体与生态课堂文化相结合,注重教师学生共同体、教材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沟通联系,有利于形成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有效教学模式。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以,基于学生学习共同体培育语文生态课堂文化是大势所趋。

如何构建学生共同体培育语文生态课堂文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语文教学以老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完全丧失了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被动学习产生严重的后果:语文知识学完就忘,考完就丢。相反,主动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语文生态课堂的主要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将进酒》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解唐朝盛况,李白的性格习惯,生平遭遇。这样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李白在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和立意,能更加深刻地记忆和理解这篇文章。因此,培育语文生态课堂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次,拓展多元化学习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形象记忆比抽象记忆更为深刻,图片记忆比文字记忆更为清晰。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引入多媒体教学在各个学校已经是常态,这为学生多元化学习提供了重要途径。如在科技论文写作课上给学生放映这样的影片:2016年3月,Google开发的机器人AlphaGo以4:1绝对优势打败顶尖围棋选手李世石九段,掀起了人工智能浪潮。2016年9月,IBM、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宣布成立人工智能联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抢夺市场。这将书本中冰冷生硬的文字通过音频动画等多元化形式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语言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不但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然后经过教师循循善秀,使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再次,增加互动,创建学生学习共同体。理想的语文生态课堂文化能唤醒学生学习潜能,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传统语文课堂持续向学生灌输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缺乏师生互动,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课堂内容,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早在2012年,就有研究表明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促进师生和生生间交流理解,增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帮助学生高效完成学习计划。

最后,营造和谐课堂文化氛围,构建理想生态课堂。培育语文生态课堂文化的起点不是获取知识,最终目标点也不是得到优异的考试成绩,而是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2010年,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教授提出:拒绝将竞争作为学习动力,和谐课堂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沟通,共创理想生态课堂。要将语文课堂构建成理想的生态课堂,最佳途径就是营造和谐氛围。构建理想的语文生态课堂意义重大,学生不仅能够兴趣盎然地与课本对话,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完成語文实践,而且能自觉地以他人为师,真切的感知、感悟语文和语文生态课堂文化带来的无限魅力,最终使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完善人格。

基于学生学习共同体培育语文生态课堂文化,以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将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结一起,增进对话交流,共同学习进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丰富师生知识底蕴的同时,是想让教师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相信在这场静悄悄的新理念下,从中受益的教师、学生都会脱颖而出,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从而持续地发展下去。

顾彩英,江苏常州市武进淹城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共同体培育师生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麻辣师生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