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问号凸显大智慧
2018-08-24杨兆柏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要达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要求,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就是唤醒问题意识、培养问题意识再到提升问题意识的过程。
一、投石激浪,唤醒问题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有效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假如在关键处,能够巧设问题,投石激浪,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花的勇气》节选自冯骥才先生《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传递了一种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经历和感受。这篇文章细致而生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很是耐人寻味。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怎样才能诱导他们体会到这种细腻的情感呢?怎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呢?于是,我就在新课导入环节,首先抛出了几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你喜欢花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花?假如把你喜欢的花放到冷风冷雨中,你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呢?学生被这些问题一激,纷纷发言,有的说喜欢菊花,有的说喜欢梅花,有的说喜欢荷花,有的说喜欢牡丹,等等,并且说出了自己喜欢的理由。但当他们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把自己喜欢的花置于冷风冷雨,显然触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维也纳的风雨中赏花吧!提出问题犹如投石激浪,唤醒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巧妙的问题导入,就像“鱼饵”,引导这些“小鱼儿”游进知识的海洋,让他们在问题的诱导下,向更深、更广阔的领域探索,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追根溯源,强化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题求解,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就会逐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从问到答,从疑到解,由浅入深,一堂妙趣横生、峰回路转的语文课,就会在“问题”的摩擦和碰撞中焕发盎然生机。
在教学《景阳冈》一文时,根据“武松打虎”这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而言,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但又不甚了解。怎么才能让学生从一个模糊的认识状态真正走进文本当中呢?我就采用了问题贯穿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不断用问题意识来推动教学,贯穿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谁看过《水浒传》?谁能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谁知道《景阳冈》讲的是谁的故事?”“我相信很多同学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是第一波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贴近文本。然后是进入文本,“武松是怎么打死猛虎的?”抓住重点语句,“大虫抓人只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住武松?”“武松是‘就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随着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一个活灵活现、个性鲜明、英勇盖世的武松形象就站到了课堂上,《景阳冈》这一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由疑问出发,用问题吸引学生步步深入,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愉悦,就能逐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举一反三,提升问题意识
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一种类型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梳理和总结,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举一反三,逐步提升问题意识,达到认知上的升华。所以说,我们在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应该适当地留给学生一个“再问”的空间,予以启发和引申。
《草原》是一篇表现异域风情的文章,作者描写了第一次访问大草原的见闻和感受,字里行间充满着大草原的风情人物,热情赞美了草原之美和民族团结。但是作为小学生而言,大部分没有真正体验过大草原的辽阔和美丽。课文在最后,“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怎么才能让这些没有切身体验的学生去深刻领会这句内斂而又升华的结语呢?为了解决这种“远距离”文章的疑难点,我总结了两点:一是用问题拓展延伸,二是用问题升华情感。“假如你是访问团的成员之一,在临别时你想说点什么呢?”“你的家乡在哪里?它很美吗?是不是邀请大家去看一看呢?你跟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好吗?”从一个陌生的情境,延伸和拓展到自己的家乡,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了,最后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源于小小的问号,由问发起,随着问题意识的不断加强,认知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可以说,小问号,蕴含着大智慧。
杨兆柏,甘肃永昌县新城子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