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
2018-08-24徐敬杰
不得不承认: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温水,陷入低效的尴尬境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教师对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重视不够;二是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德育渗透工作的有效评价;三是教师没有掌握在课堂内进行有效德育渗透的方法。
德育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学科特点来说,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文章正是各种思想和道理的载体。古人说“文以载道”,是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只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是不对的,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内容。从教师的责任来讲,唐代韩愈早就在《师说》中明确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把“传道”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授业”“解惑”,可见“传道”,才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有不少的语文教师却把后两项当做了自己工作的绝大部分,这是舍本逐末了。历史经典著作《大学》的第一章中,开篇即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古人早就强调想学有所成,就要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呢?
一、教師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这是开展好德育渗透的前提。“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要想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五花八门,学生的思想也一定会受到各方面信息的冲击,学生由于年龄太小,经历太浅,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不可避免地各种有害信息会和许多无害信息一起,泥沙俱下,做为教师,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要给学生以什么样的教育,来提升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要开动脑筋,努力来寻找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能打开学生心理的切合点。这是开展好德育渗透工作的前提。
二、德育渗透须以文本为依托。脱离文本的教育是苍白的、空洞的,学生只有在对文本的学习感悟中,才能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而影响并形成个人的情感与体验,最终在内心受到陶冶与洗礼,内化为自身的德育效果。教师的德育渗透工作不能脱离文本,脱离文本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师要充分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挖掘文本,要把文本烂熟于胸,这样才能自如地运用文本,与学生一起,从文本中挖到“金子”。前几天,听了温州的肖培东老师的一节课,他所教授内容是《植树的牧羊人》,自始至终,肖老师没有看教材一眼,只是抓住一切机会和学生互动交流,课上的很成功,各项教学包括德育教育也在肖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完美结束,这与肖老师对文本的熟练把握不能说是没有关系。
三、不要忽视时代背景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或个人背景,有时把背景理解透了,对于德育渗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我在对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就首先引导学生从背景上来理解人物和情节。结合灾难深重的中国,结合当时国人的称号“东亚病夫”,结合鲁迅父亲的病发展及结果,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怀着一颗怎样沉重而热忱的救国之心远赴日本的,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外的内容时,不管是总体上两条或明或暗的线索,还是课文内容局部的把辫子盘成富士山的留学生,以至在仙台,一直到离开仙台等一系列故事情节也就好理解了,对于作者一直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直至最后“弃医从文”,来救治国人的精神,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对于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和上下求索的爱国之志,也就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无形中也会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教育。
四、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来实现德育渗透。关键语句,通常是指文章的文眼。要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很重要,而这些关键语句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节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重视并认真准备这些关键点的处理。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我就抓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的深刻含义,通过各种诵读,通过设各种层面的问题,努力让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表现出的作者肩上所担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树立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五、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好德育渗透的侧重点。初中语文的教学一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人物传记,童话,诗歌,文言文等,其中记叙文的阅读重点是小说和散文。因文体不同,作者所想要表现的思想也会有所不同,善教者要结合文体仔细挖掘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如小说,通常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现社会生活的特点。如《孔乙己》一文,作者通过把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放到清朝末年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来反映社会生活,批判旧社会的科举制度,批判旧社会的人情冷暖。而说明文,通常注重对事物的说明,德育的挖掘点应注重对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的激发,来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当然,虽是同一文体,不同的文章也应有不同的德育侧重点,如在教授《看云识天气》一文时,重在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而在教授《奇妙的克隆》一文,除了重在积累说明的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的发展。每一种文体,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或德育渗透时,也要根据文体和内容来有所调整。
六、做好文章小结,实现德育渗透效果的延伸。编筐重在收口,强调编筐工艺最后收齐筐口的重要性,同样,对于阅读文本的教学,课堂最后的小结也很重要,它也是强调、巩固、延伸德育效果的很重要一环。如在《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教学中,课堂小结时,我通过学生总结“我”三次到高原,高原所呈现出三次不同的特点与变化,通过分析关键词,让学生体会“我”的三次不同的惊喜与震撼,进而理解牧羊人的自信、严谨、无私、持之以恒的品质,进一步引申,让学生明白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创造奇迹,只有意志坚定,才有可能创造奇迹。当然,延伸德育渗透效果的方式还有很多,如针对性强的写作或实践型的课后作业,效果就很好。
要实施好德育渗透,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学生就会对老师的教育持怀疑态度,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求学生做到,老师最好要首先做到。教师在实施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不要生硬,要做到顺其自然,潜移默化,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常态工作,相应评价主体也应出台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以评价来促进步,希望更多有志于此的教师进行更多大胆而细致的探索与尝试。
徐敬杰,山东青岛市黄岛区泊里中心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