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要真正围绕“诗心”展开

2018-08-24陈亚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诗心功利诗意

在现代教育理论观照下,我们可将《牡丹亭》中《闺塾》(近称《春香闹学》)一出视为一节课堂实录,这份实录引起了我对“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个问题的思考。

众所周知,这是一節失败的诗歌教学课。课堂上教师陈最良处处被动,丑态百出,学生丽娘、春香插科打诨,阳奉阴违。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依注解诗”,硬生生将一首“言情”的《关雎》说成是对“后妃之德”的歌颂,大肆宣讲。错误地确定教学内容致使课堂失控。如此沉闷乏味的课堂,其效率自然可想而知。正所谓“昔氏贤文,把人禁杀”,被学生闹了学也是活该。这一切归根结底是教师忽略诗歌本质,无视人性,没有一颗”诗心”导致的。

“独有诗心在,时时一自哦”(宋·王令《庭草》)。诗心者,作诗之心,诗人之心也。亦可谓之赤子之心。“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说的就是这个。学界普遍认为诗心众生皆生而有之,只是许多人后来被功利世俗蒙蔽、丢弃了。诗心是否生而有之不得而知,此处姑且不论,但后天可以习得在笔者看来却是毋庸置疑的。勤于阅读,亲近自然,善感、善悟等都是修成诗心的有效路径。

可惜放眼当下诗歌教学,“陈最良”们却不在少数。笔者曾听到许多教师在教授《雨巷》时不说烟雨,不说小巷,却大讲特讲1927年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讲解诗中每句话甚至每个词,都要与之对应,似乎只有如此方能放心;还有许多教师讲《归园田居》,不说田园,不说隐逸,却大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而辞官;讲《锦瑟》不说年华,不说惘然,却大说“牛李党争”。这种庸俗化的教学内容,真是害了自己,害了学生,毁了诗歌。

有诗心的教师,他真情流露,天心月圆;他玲珑剔透,敏锐善感;他“能知真感情,能观物之真”;他懂得人性,尊重人性;他知道一切文学皆人学,诗歌更是人学中的人学;他不会为庸俗所淹灭,为功利、权力、政治教条所绑架,也从不会用这些去绑架人性,绑架诗歌。他知道学生缺的是什么,学生心中要的是什么。因此,他说《雨巷》说的是暮春的江南、悠长的小巷、纷飞的细雨、丁香样的姑娘,说的是那份惆怅、苦闷与彷徨;他说《归园田居》说的是丘山,守拙,鸡鸣狗吠还有那袅袅的炊烟;他说《锦瑟》说的是年华易逝,世事沧桑,说的是一片心绪终不知落于何处的那份惘然。

他的教学充满着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他甚至会“努力用‘成全的态度全力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文本解读,成就最好的、他自己的解读观点。他甚至觉得学生若能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误读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成‘温暖的、诗意的栖居,那也算是一种诗意的启蒙”。

一个有诗心的教师,他虽不是诗人,心中却一片诗意。他懂得“诗就是唤醒人们沉睡的内心”,“诗就是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海子);他懂得“一个人若要活得真诚就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国度”(梭罗);他懂得“文学有二元质焉:一曰景,一曰情”(王国维);他懂得“诗主言情”、诗主审美。因此,他总是尊重诗歌的本质,他总能在教学中抓住诗歌的本质,还原诗歌真相,从而确定合理的诗歌教学内容,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诗意而不是庸俗、功利与政治教条。因此,他教诗歌,教的是“沁人心脾的情,豁人耳目的景”,他教学生“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王国维)。他努力地带领学生远离功利世俗,抒发真性情,直视生命意义;他教的是情、景、语;教的是真正的诗歌。惟其如此,才能还学生以诗心。

让我们去一些迂腐之气,少一些功利世俗,拒绝用非诗歌的东西去绑架诗歌,尊重人性,尊重诗歌本质,还原诗歌真相,努力修得一颗诗心,让诗歌重归真实血肉的温润鲜活。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诗教功能,帮助学生构建精神家园和诗意人生。如此才能少一些“陈最良”,才不至于被学生闹学。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4.北京第一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第11版。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1.第一版。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4.第一版。

[5]陈振·《新诗教育与文本选择——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J】《高中语文教与学》 2014.第10期。

陈亚,安徽明光市第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诗心功利诗意
诗意地栖居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诗心依旧(节选)
被耽搁的诗意
菊品与诗心——论欧阳修十年迁谪期的菊花诗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