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国论》论述思维教学探寻

2018-08-24康术智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六国论严密性六国

《六国论》论证严密,论述透彻,不失为一篇训练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典范之作。但作为千古名篇,不应止步于欣赏作者思路的严密性上,而应引领学生登上高处俯瞰作品,以批判性的思维审视作品。

一、领略逻辑思维的严密

《六国论》做为一篇典型的政论文章,是唐宋散文的代表,历来以笔势饱满、论证严密而著称,在教学中教师也一直将解析严密的论证思路作为赏析的重点。第一段中心论点开门见山,明朗大气。然后自问自答,破除疑端,陈述雄辩,总分自然,不断地强化观点,思路严丝合缝,给人无可辩驳的气势。紧接着第二段承“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展开论述,为增强论述的效果,作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一是数量上的巨大对比,将秦作战所得与六国贿赂所得的土地数量进行夸张性的对比,以此證明秦国之欲与诸侯之患都不在战而在赂。二是对待土地态度的对比,作者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六国创业的先人与守业的子孙对待土地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读后令人叹惋。三是将诸侯有限的土地与暴秦无厌的欲望进行对比,作者忧憎的情绪得以淋漓展现。最后以典籍中的事理收束段落,可谓铿锵有力,启人深思。第三段则逐一剖析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承“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层层推进,语势强健。既有正面的直接剖析,又有反面的假设推理,可谓思路严密,无懈可击,语言激切,感情充沛。教学中仅依靠此三段便可使学生领略苏洵文章的论证力量,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会折服于文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所以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条理性思维训练的绝佳文本。

二、站在批判性思维的高度

的确,文章论证的严密思路堪称典范,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高度上还应再拓展。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内容强调: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作品,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对于《六国论》教学,不应仅仅停留于思维的严密性上,还应再挖掘文章中能激发思维活力的触动点,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做多维度的探究和思考,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六国之论可谓严密之至,给人一种压人的气势和雄辩的力量,你是否完全赞同苏洵的观点。这一问题将会激起千层浪,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学生会再次走进文章中进行深度思考,也会结合史料做客观的剖析,他们会找出更多的六国灭亡的原因。比如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游说作用使六国的合纵盟约缺乏牢固性,比如六国统治者昏庸无道。从秦的一方看,变法图强的内政措施和“近攻远交”的外交政策使秦国力逐渐雄厚,这也是根本性的原因。学生还会就几个诸侯国灭亡的顺序质疑,认为“是故燕小国而后亡”不符合史实,“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说法也不妥当。战国时期燕是继韩和赵之后灭亡的,而且也不能将燕的灭亡完全定论为荆轲刺秦王招惹的祸患,灭燕是秦事先就已经确定好的战略步骤,是“近攻远交”,逐一瓦解,所以“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也与史实有出入,因为此时魏、楚和齐都还存在。学生在剖析了这些问题之后,会站在一个高度上审视文章,思维就会有更大的拓展,他们就会突破解读文本的束缚,跳出“唯专家观点”“唯权威意见”“唯教参解读”“唯标准答案”,敢于以批判性思维审视作品。

三、迈向理性深刻性思维的广度

引领学生审视作品不是教学的终点,还应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辩证理性的轨道上,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让学生思考:苏洵作为一代大家,不可能不博通历史,那么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将六国灭亡归咎于赂秦呢。学生就会结合最后一段深入研究,就会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为了“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这时对文章的赏析依然不应停止,而需要做进一步升华,让学生全面评价苏洵。这时学生的思维会理性辩证而全面,不会纠结于观点的片面,而会读出字里行间作者的一份家国情怀,会感叹于苏洵心系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担当的气魄,感知到作者把一腔热血都浸透在了铿锵有力的语言中,可谓用心良苦!学生能够领会到这个层面时,就会真正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

一篇《六国论》,融汇着丰厚的思维含量,我们应当探胜猎奇,不断前行,那样映入眼中的才会是繁花满树,风景无限。

康术智,辽宁凤城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六国论严密性六国
锅盔助秦灭六国
应用习题变式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600WM汽轮机高中压缸中分面漏汽分析及治理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借助选择性注意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开门见山,明明白白亮观点——从《六国论》学写议论文的开头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好肥“六国”造惠农喜事多
简析秦灭六国的“远交近攻”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