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动人 以境诱思
2018-08-24李振振
课堂上欢快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够让学生的情绪高涨,激发学生的心理机能,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场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从而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文本。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许多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效果,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中,都成为了可能。古人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说的就是要把书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但在多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有时我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实践,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画面的效果,让人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例如,柳永写的《望海潮》,从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风景的优美、都市的奢华、百姓的安乐以及官员的游乐几个方面描绘了美丽的杭州。而我的学生都是北方人,很少见识过南方的风土人情,语言再美,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于是我利用网络图片和音像,剪辑了杭州的风景画面,编辑了历史影像资料,直观地给学生展示了柳永笔下的杭州,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感受了那重湖叠巘的清嘉,享受了那菱歌泛夜的悠闲,生活如此的美好,怎能不让人对杭州心驰神往呢?课堂气氛一下达到了高潮,他们又利用自己的想象描绘出了自己心中的杭州。《望海潮》这首词就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成了学生自己真正的体验。
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许多文字描摹的场景,对学生体验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但是我们在运用音像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文本的内容,不能过度使用。
二、提问联想,渐达情境
情境,顾名思义,先有情,再有境。构建情境首先就要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之后才能逐渐地达到文本所营造的意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有关的问题,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思索,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走入情境,在情境体验中,真实地感受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
例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就设计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首先问开篇十四个叠音字,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叠音字比单字更能渲染气氛,十四个叠音字就把诗人的内心哀愁和外在境況渲染得淋漓尽致。之后我问为什么诗人感觉酒淡呢?因为诗人内心的愁苦太深。晚来风急仅仅就是天气变化吗?不是,是诗人晚年所遭遇的种种不幸深深地打击着她。空中的飞雁为什么是旧识呢?因为自己曾经一次次和丈夫传书。黄花堆积就真的无花可采吗?不是,是摘了也无人可寄。为什么要守着窗儿呢?因为心中有所期盼,而期盼无期,只能听着那雨声一点一滴地敲打在自己的心头。这一个不能了得的愁字,到底有多少的愁呢?
问题问到最后,学生已经沉浸在李清照深深的哀愁中,深切地体会到了诗词的意境。连续追问,环环相扣,不断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就会渐达境界,深入文本。
三、角色扮演,走入情境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知识都需要实践的检验,实践中人们可以不断地校对和更正自己的认知,强化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融入情境任务中,在扮演中体会角色的身份特征,在角色与角色的互动中体会文本的主题,这是对文本更高一个层次的解读。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情境。
例如,学习话剧《雷雨》时,我便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演出。第一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课前表演,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有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把周朴园演的温情脉脉,他觉得周朴园其实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这在中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中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却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在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就看到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把握主题,之后,我对文本进行了分析,揭开了周朴园温情之后的残酷和冷漠,学生了解文本之后,又组织了一次演出,这次和第一次不同,每个扮演者都对角色有了新的认识,表演不再浮躁而浅薄,学生在诠释角色的情境中,深刻地解读了文本。
角色扮演要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要允许他们对人物进行个性的解读,当学生对人物的诠释与主题相背离的时候,教师要加以引导,不能放任自流。
创设情境不能使用单一的方法,而是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应该认真的研究文本,灵活地创设和文本内容相契合的情境,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李振振,山东邹城市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