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 传承经典
2018-08-24万成权沈作珍
万成权 沈作珍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交流时说,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对小学生开展国学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着祖国下一代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又制定重大国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那么,怎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在学生心灵绽放呢?下面结合我县一些实践探索作简要例谈。
一、聚焦多彩课堂,让国学经典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存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使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上润物细无声。
二、扎实文字基础,让研读传统文化成为时尚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让研读传统文化成为时尚。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三、加强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再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清香高洁的品质,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会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复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王维、李清照的诗词擅长抒发柔美、优雅等感性形象,让人精神愉悦。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感情,繁复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
四、精选素材施教,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有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我们要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则适合各年级阅读。
五、过好传统节日,让学生在真实活动中感悟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写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综合实践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有深远意义的。我们应该响应国务院的号召,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六、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保持传承的浓厚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以我国传统的文化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僻的词语。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国学学习。借此培养孩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我国当代音乐家谷建芬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把国学经典用音乐的形式演绎,情真意切地再现古诗、古文的韵律美。既淡化了读诗时的枯燥无味,又增添了语言文字的意境美。这不失是用现代媒介,为国学经典的一种创新。
七、加强文化建设,让学校营造传承的浓厚氛围
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文化墙、班级“文化展板”、黑板报、诗词楹联小院,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园地,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艺术形式,讲清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意义、方式和方法等。
八、抓好养成教育,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活学活用
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点任务是: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在家感父母养育之恩;在校感教师育人之恩;得到表扬感激励奋进之恩;受到批评感鞭策进步之恩……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关于感恩的文章,如《游子吟》《妈妈的爱》等。经典的活学活用,使经典从古代来到今天,走到学生的身边,走进学生的心里,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小学语文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在每个学生心中绽放!
参考文献:
[1]《教育艺术》(月刊)2017.08--2017.09;
[2]《小学语文教师》2017.08-11;
[3]《小学语文》2017.09-11;
[4]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万成权,湖北荆州江陵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师;沈作珍,湖北荆州市江陵县马家寨乡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