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有效阅读话题的构建
2018-08-24胡秀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对话是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常用教学方法之一,对话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话题构建,只有打造高品质的阅读话题,才能推动语文阅读课堂教师、学生、文本、等多元互动,全面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一、扣题眼构建阅读话题,开启阅读之门
俗话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也是打开文本的门户。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扣住阅读文本的题眼构建阅读话题,就掌握了打开文本的钥匙,开启文本阅读之门。
1.扣住浓缩主要内容的题眼
阅读文本的题目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地揭示文本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文本内容的高度浓缩,我们如果能够扣住浓缩主要内容的题眼构建阅读话题,将以题眼为起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阅读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的题目,抓住“荷塘”与“月色”构建话题,让学生根据文本题目生发问题:文章扣住荷塘的哪些景色展开描写?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又是怎样写景的?荷塘四周的景物怎样,它对表现荷塘有何作用?月色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月色的特点?课文表现的重点是荷塘还是月色?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时的心情怎样?
由于扣住浓缩主要内容的题眼构架阅读话题,学生对话的话匣子被打开,学会扣住文本题目的构成要素生发思考,不仅从内容展开阅读,而且也有机融合写作方法、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对话,打开阅读之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扣住体现作者情感的题眼
文本题目有的是概括主要内容,有的则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是读者透过文本语言深入文本的重要路径。语文教师要善于扣住体现作者情感的题眼,寻找文本阅读的动情点,触摸作者渗透在文本中跃动的情思,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例如陆蠡的美文《囚绿记》,我在教学时就抓住一个“囚”字构建阅读话题:作者要囚住的是什么?它为什么让作者产生囚禁的冲动与行动?你对作者囚绿的举动是如何理解的?本文教学扣住一个“囚”字,探寻作者囚绿的原因,剖析出作者“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的情感,进而从囚绿的行为中感受到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文章的主题思想揭示水到渠成。
二、抓词句构建阅读话题,制造阅读焦点
词句是文本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也是作者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文本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构建阅读话题,往往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制造出阅读对话的焦点,激发学生阅读对话。
1.重点词语架设阅读“支点”
不少作者在构思文本时,往往有意设置一个或者多个重点句子,使它承载丰富的信息。如果教师能够在实践中练就一双慧眼,这些重点词语将成为学生阅读文本的“支点”,借助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引发学生深入文本,找到文本阅读的焦点,开展有效的阅读对话。
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诗,我抓住本诗三个关键词构建阅读话题,分别是“看”“怅”“忆”。通过“看”字,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了解到作者多角度描写的群山、层林、碧江、船只、雄鹰、游鱼,感受到湘江秋色充满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通过“怅”字引发学生探讨“谁主沉浮?”再借助“忆”的内容,让学生渐入本诗,感受到诗人号召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去主沉浮,与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伟大气概,以及对革命的信心。通过构建情感文本对话话题,有效调动学生阅读情感,并紧扣这一焦点,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2.重点句子搭建阅读“支架”
很多时候,文本的一句话往往就是文本的点睛之笔,扣住这句话就抓住了文本的“焦点”,使学生通过这句话进入文本。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文本重点句子构建阅读话题,搭建阅读“支架”,引领学生通过对话在文本中轻吟浅唱。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中,我们可以抓住“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构建阅读话题,这一句诗人采用欲放即敛的方法,以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学生以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这样学生不仅触摸到诗人浓郁的情感,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也沁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徜徉其中,不断向文本深处、情感深处漫溯。
三、借生成构建阅读话题,创造阅读机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尽管进行充分的备课,但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这就决定了课堂总体上会按照教师的预设推进,但是自然生成是不可预设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巧借语文阅读课堂中的“生成”构建阅读话题,为学生阅读对话创造机遇。
1.巧借课堂困惑矛盾构建话题
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往往会遭遇思维困惑,或者在阅读对话中产生思维冲突。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处理好思维困惑或者思维矛盾就会影响课堂的有效推进;相反,教师如果能够让困惑矛盾成为学生阅读的话题,不仅会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困惑,化解思維矛盾,也将推动师生、生生多元互动。
例如《哦,香雪》这篇文章,在分析香雪人物形象时,有同学抓住文章中这样一个细节进行分析: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这体现出香雪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这一分析引发了学生之间的对话,于是我抓住学生矛盾困惑构建话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话题、结合文本展开对话。
在话题引发下,学生很快结合文本细节进行分析,首先那个铅笔盒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然而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其次,是她的淳朴想法。她想要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这样,学生对香雪的认识就更深刻,并深刻领悟文本思想主题。
2.妙用课堂错误资源构建话题
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是顺畅的,必然会出现错误的思考。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利用课堂错误构建话题,错误将成为语文阅读学习的一笔宝贵资源,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验,创造新的阅读机遇,将语文阅读教学推向深入。
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展开对话: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诗人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萧瑟的秋风?学生往往将答案与故事发生的背景起来,认为我和大堰河的相识是在雪季。我利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这一错误构建话题:从文章哪处或者其他材料找到佐证?我们是不是应该从“雪”本身寻求答案,寻找“雪”与“大堰河”之间的关联性?学生很快从错误思维中走出来,进而认识到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瑕,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寄托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
话题构建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要成为教学的实践者,不断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智慧,深入文本,潜心课堂,寻找话题构建的有效路径,演绎阅读教学精彩。
胡秀玲,安徽临泉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