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传统文化,教出“语文味”
2018-08-24刘统立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包括各种知识价值和精神成果,是沉淀于人们心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情操。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教出语文味,就必须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解读汉字结构,追本溯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等方面的影响。如果能利用汉文字的结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识字,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更能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追本溯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伯牙绝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弦”字的结构,尝试追溯其中隐藏的文化信息。学生发现,“弦”不仅可以说是形声字,“玄”为声旁,也可以理解成是会意字,其左边是“弓”,右边是“丝”。因为“玄”的下端的形象是单股的丝线,而上面是丝线的系带,组合起来就是代表“丝线”。由于古代的弓弦一般都是丝做的,因此用“弓”和“丝”组成“弦”字。教师进而可以让学生尝试了解中国的丝织文化,了解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哪些词代表丝织品。学生在搜索查找中发现,代表丝织品或布料的字在汉字中很多,其中不少带有“纟”,但是还有一些是其他结构的,如“帛”的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其本义是代表丝织品的总称。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某些有特点的汉字进行結构分析,分析其不同结构所体现出的语义。此外,还可以结合汉字历史发展的变化,给学生讲解汉字的变迁,分析在汉字形成的过程中凝结在其中的文化含义。
二、诵读古典诗文,深化语感
学者于洋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时提出,古诗词讲究平仄,诵读时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可以通过诵读促使学生培养语感,让学生在心中牢记古诗词的精髓。这样便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
在学习《泊船瓜洲》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深情诵读诗歌,并说说要如何调节自己的语气语调才能更好地展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发现,这首诗歌的前面一半只是阐述了实情,不需要特定的语气语调,但是后面的两句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写照,因此要在诵读时强调展现其中的某些字词,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如“绿”“还”这两个字体现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因此在诵读时要显得更为悠扬,这样能更好地展现作者内心的复杂心情。作者虽然眼前所看见的是唯美的自然景观,但是内心却还有着犹豫之情,因为作者不想从此隐居山林,还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策略。因此这里的“绿”展现出的不只是大自然的绿,而“还”则是体现了作者的内心复杂情感,作者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还”。
经典诵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学习的文本作为基础,让学生积极展开拓展阅读,诵读经典的古诗词。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形成语感,体会古诗词独特的韵律,更能让学生通过古诗词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
三、联系社会生活,时尚新解
不少小学生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刻,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用处不大。若要端正学生的认识,教师则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和现代时尚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分析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让学生用新解拓展自己的思维,进而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学习《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将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中。“说起春节,大家是否会想起一个经常会上热搜榜的词语,那就是‘春运,每到春节时,便会形成中国人的大迁移,就连出国的游子也想回家过年。大家觉得这是为什么呢?明明知道春运期间交通很不方便,为何人们还要回家呢?”这样便很自然地将社会生活问题和文化传统问题结合在了一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继而让学生阅读《北京的春节》,看看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些春节传统。此外,教师还让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与之不同的春节习俗。有没有什么习俗沿用至今,而又有哪些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在尝试时尚新解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产生一种阅读期待,能形成一定的反思,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更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所发展。
在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更要将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在其中,这样能让学生的语文基础更加扎实,能促进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刘统立,山东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峄山路校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