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2018-08-24石景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合欢树史铁生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很快成为教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广泛的指导着各个领域的教学实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才是真正的认知主体,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建构意义和习得知识,教师只起着帮助、促进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改变了强调知识灌输和传授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最突出的特征是强调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作用。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创新实例

1.《合欢树》教学中的创新

《合欢树》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作者史铁生。在《合欢树》的教学设计中,我为了创设情境,先用一节课来介绍史铁生苦难的一生。学生屏息凝神的听着我介绍史铁生的苦难,因为这是真实的个人经历,而且史铁生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很近,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来了解史铁生,且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家都为史铁生的苦难而悲伤,为史铁生的坚强而心生佩服,为史铁生有这样伟大的母亲而骄傲!在这样的情境下,我让一位学生为大家朗诵《合欢树》,朗诵者动情的朗诵,其他人沉浸在史铁生与母亲的故事中。

第二课时,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体会不同时期“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二是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三是联系实际,体悟父母之爱。教学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六组讨论,解决问题。针对第一个学习目标,要求组内人员合作学习找出写母亲的句子,并体味母亲在不同时期的内心世界。母亲在世时,重点讲母亲的内心世界,“我”则居于次要地位;母亲去世后,重点讲我的内心世界。

第一个教学目标完成之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文中的母子情感。接下来我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合欢树》换题目,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学生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学生新的知识是在自身情感体验下和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的,是学生真正的自己的知识。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很热烈,为《合欢树》另换的题目都很精彩,有的小组换名为“成长”,因为文中处处充满了“成长”,有母亲的成长,我的成长,合欢树的成长,新生儿的成长等。有的小组换名为“逝去”,因为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文章的情感基调是感伤和无奈,题名《逝去》使全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伤,如烟似缕,回味无穷。有的小组换名为“树心”……

通过对《合欢树》另换题目这一教学活动,学生近一步深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因为有信息的交流,大家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了文意。第二个教学目标——合欢树的象征意味,水到渠成的都能答出来,象征我对母亲的感恩,母亲对我的爱,母子合欢。

第三个教学目标是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孝顺父母。在《合欢树》中,史铁生是很悲伤的,因为在母亲生前,他并没有理解母亲,并没有对母爱有任何表示,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我联系学生实际,学生大多数年龄在十六七岁,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及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往往想问题以自我为中心。我谈到了班级里甚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生活中我们常说“父母不理解我”,常常觉得自己很受伤,那我们为父母想过吗?我们关心过父母的工作和生活吗?我们理解过他们的喜怒哀乐吗?通过学生的反思,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發生转变,重新建构,深入理解亲情,理解父母之爱。

2.《陈情表》教学中的创新

《陈情表》是人教版必修五的一篇文言文,是高考要求全文背诵的文章,也是本学期最后一篇文言文,是所有文章中的重中之重。我精心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突出的亮点是对文中第一段李密的不幸遭遇的扩写。采用的方法仍然是小组合作学习,我带领学生历数出李密所遭的所有不幸,具体有: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③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④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⑤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⑦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因为全班分为六组,所以我将第七句作为范例给出,让大家模仿参照,尽量发挥想象,做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二十四诗品》钟嵘)。我简要的讲解了扩写的注意点,一是一定要抓一个关键点。如第一句的关键点要突出“慈父”的“慈”,第二句的关键点要突出“舅夺母志”中的“夺”,第三句要突出祖母的“躬亲”,等等。二是要注重细节刻画,在细节中见深情。学生的扩写非常精彩,下面摘录了一则来分析:

秋天的怀念

那是春天,三月。

清晨温暖的阳光穿透云层直射在李家小院的一角,正是后院。一株小草正破土而出,嫩清的叶子正彰显着它的活力。

大厅旁边的侧房内,突然传出一声婴儿的哭声,是个男孩。这使得一直徘徊在外的老爷满心欢喜。

三月的某一天,我出生了。睁开眼睛,第一眼就看见了满头大汗但依旧开心的男人。他说我长的真像他。他教我的第一个词就是“爹”。我还记得在我满月那天,家里摆了个宴席,请了好多人来。吃饭时,爹欢喜地抱起我,让我做在他的肩上。一手护着我生怕我摔下来,一手举着酒杯当着在场人的面说:“这是我们家的骄傲。”仰头喝酒继而坐下接着与人闲谈。

我两个月大的时候爹教我独立爬行;三个月大的时候他常常在夜晚念诗给我听…随然他有时也会生气,也会责备我,但在我记忆里最多的还是他的笑容。

那是秋天,九月。

瑟瑟的凉风吹倒了后院的植物,那儿已无任何生机。我站在角落盯着春天新长出的那株草,不知何时它因缺水枯死了。我的身边不再有了爹的身影,幼儿时期的欢乐也没有了。我成了孤苦伶仃的一个人。

跪在爹的墓前,一个人自言自语的说着。其实有时我还是会觉得爹一直在我的身边,从未离开过。

我点评了高二舞孙悦同学的文章。她的文章创新之处有二:一是刻画父亲的慈祥,按时间顺序展开,着重刻画的是“我”出生时第一个月和父亲去世时第六个月的情景。二是是将人物的情绪变化与季节相吻合。新生儿与春天联系,春天万物复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新生儿的诞生无疑是美好而充满朝气的,父亲老来得子,又是欣喜而意气风发的。六个月后,到了秋季,秋天是个万物萧杀的季节,父亲悄无声息的离开,只剩我一人自言自语地跪在墓前。

通过学生扩写,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真实还原当时的场景,真切感受李密一生所遭遇的不幸;同是在擴写中加深了印象,也就轻而易举的完成了背诵任务。这样一箭双雕,一石二鸟,教学会生动而有趣

3.《咬文嚼字》教学中的创新

《咬文嚼字》是高中必修五第三单元的文学鉴赏课文。结合艺术学校学生现实来看,因为文化课的学习时间比较短,所以语文功底不深厚。且与文化课相比,学生往往更喜欢专业课,这类文学鉴赏的篇章学生是不大感兴趣的。这就给讲课带来一定的难度。我经过充分考虑后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将文中需要“咬文嚼字”的句子摘录出来,分组竞赛回答,既有依序回答又有抢答,学生回答问题的情绪高涨。

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个整合回忆所学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文中朱光潜先生说,“烟”本意是不美的,但在诗歌的形象中,如烟似雾的形象总让人产生一种朦胧美。如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我想让学生分组依序回答带“烟”的古诗词,一定要有上下句,并解释处它的意思来。学生给出了很多带“烟”的诗句,如: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雨霖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王维)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韩愈)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王勃)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登临意。(《蝶恋花》柳永)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

通过和学生一起学习整理带“烟”的诗句,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集思广益,扩大自己的诗词积累,同时再次理解诗词,走进诗词,体悟诗歌之美。

三、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领域广泛使用,得到了许多好评,也受到了一定的诟病。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也来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有三,一是学生内部生成知识,掌握更牢固。学生自己生成的理解和见解,有自己的严密逻辑和思考过程,理解会比较深刻,记忆会比较牢固。二是群体分组讨论学习,理智与情感并肩齐行。学生不同的经验,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知识结构,在合作学习中多角度多方面的看问题,可以更全面更真切的认识到问题本质,有时还可以收获新的思想火花。三是学习情境化习得,趣味性增加,学以致用。

当然,我的课程也有一些不足。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是不能确定的,故教学时间安排很难按计划进行。还有,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难免零散、无系统性,课堂上系统的知识掌握效果不好。老师应多统筹规划,做好总结,保证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石景,广东深圳艺术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合欢树史铁生建构主义
合欢树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合欢树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合欢树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史铁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