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林防火带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研究
2018-08-24李冰
李冰
随着国力增强,我国侧重于市县两级森林消防队伍的建设,配备了消防车及现代灭火装置。这对扑火森林火灾,减少因火灾带来的损失无疑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纵观近十多年来出现的大小森林火灾,他们集中爆露了一个被造林人忽视的“防火线”即“火界”,“营林防火林带”问题。
生物防火林带可预防火灾蔓延,在森林火灾的防治中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生物防火林带营建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林带网络进行优化、因地制宜与适地适树、结合经济与生态2个方面的效益、在确保营建重点的基础上分期实施几个方面总结了生物防火林带营建的基本原则。并结合阿城地区实际,提出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为森林火灾的有效预防提供参考。
1营林防火带的重要性
森林防火隔离带是指为了防止火灾的扩大蔓延、便于灭火救援车辆的通行,在森林与森林之间、森林与村庄、学校、工厂等中间设置的空旷地块。森林防火隔离带的设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森林防火措施。
通过对树种和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的详细分析和判断,防火树种通常选用符合阻断火源、适宜生长、无害和有经济价值等条件,一般具备下列特性:枝叶茂密、含水量大、油脂含量少、不易燃烧、耐火性强;下层林木应耐潮湿。与上层林木种之间关系相适应;生长迅速、郁闭快、适应性强、萌芽力高;无病虫害寄生和传播。
2森林防火隔离带的目的
开辟森林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把森林分割成小块状,阻止森林火灾蔓延。林业发达的国家很重视开辟防火隔离带。在大面积天然林、次生林、人工与灌木、荒山毗连地段,预先作出规划,有计划地开辟防火隔离带,以防火隔离带为控制线,一旦发生山火延烧至防火隔离带,即可阻止山火的蔓延。
3森林防火隔離带的种类
3.1林内防火隔离带。林内防火隔离带指的是在林内开设防火隔离带。设置时可与营林、采伐道路结合起来考虑。其宽度在20至40米左右。
3.2林缘防火隔离带。在森林与灌木或荒山接连地段。开辟防火隔离带,也可结合道路。河流等自然地形开辟。其宽度一般为30至40米左右。
4生物防火林带
生物防火林带主要是充分发挥自然力的作用,利用森林植物(乔木、灌木、草本、栽培植物)之间的抗火性与耐火性的差异,以含水量高(难以燃烧)的树种组成的林带来阻隔林火的蔓延,把集中连片的森林割块、封边、形成闭合圈,起到阻火、隔火、断火的作用。防止易燃森林植物的燃烧,减少火灾的损失,提高森林自身抗御森林火灾的能力,有效减少森林火灾损失,变被动扑火为主动防火。达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的目的。
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森林防火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一项治本措施与长效之策。一般的林分经过很好的经营也能起到生物防火林带的作用,如北方容易着火的落叶松林,只要经过合理密植。妥善经营,增加郁闭度,减少地表可燃物载量。就能起到生物防火的作用!
5林区防火林带建设对策
5.1丰富树种。提高造林质量。国有林区在建设防火林带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的调研实验。选取适合的树种配置,以混交林为主。结合经济林、材林搭配种植。防火林带可选择的树种有:木荷、山茶、火力楠、深山含笑等。另外还要加强对林地的施工管理,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来建立山地的苗圃场,有效的保证苗木的生长和存活。并且进行袋装苗的培育。适当的延长造林的季节,提高防火林带的建设质量。
5.2加强防火林带的布局建设。国有林区需要做好生物防火林带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应当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和现有的工程建立阻隔带。同时应当对近年来的造林地进行清查管理。以集中连片的林区以及大林火区、高火险区为重点来将防火林带的位置规划出来。对于未来要建设的工程公益林、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的林业规划,应当增加建设防火林带的内容。有计划、有部署的来做好生物防火林带的规划工作,争取平均每公顷林地都能够拥有10~20m的林带长度。这也是符合了林业部的规划标准。同时按期分批的推进建设防火阻隔体系。加强现有防火林带的质量,提升森林的综合防火能力。
5.3加快放火林带建设步伐。林区的管理人员应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新造林地中,必须要根据造林的技术标准来配置防火林带。没有配置防火阻隔林带或防火阻隔林不符合标准的林区。应该进行结合抚育来采伐。合理的布局规模,在现有林区中预留防火阻隔林带或改造补植。以人工的方式来促进防火林带的建设和更新。
5.4加大资金投入。国有林区在新造林地的工程项目预算当中,应考虑一定的资金来专项用于建设防火林带。对于没有达标的林区,需要从育林资金、森林保护费中列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建设防火林带工程。林区应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提升森林资源的价值。尽量争取更多财政资金的投入。
结语:
森林火灾。要以预防为主,而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则是最行之有效。成本最低的标本兼治的防火方法。我们不但要把“生物防火林带”应用于林业生产建设。还要把它扩展应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中去,让人们远离火灾困扰,为构建安定、和谐、繁荣、富强的中国社会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