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之“水”,涵养语文教学之“花”
2018-08-24朱兰香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与生活”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说,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始终离不开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积极开展“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既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又有利于增加教学厚度,为促进语文活动的教学相长注入活力。那么,如何用生活之“水”来涵养语文教学之“花”呢?笔者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一、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理解文本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现代生活有着明显的距离感。教师如果不善于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元素相互渗透起来,就难以引发现代学生的同振共鸣。比如鲁迅笔下的《祝福》,这是一部旨在揭露“封建力量无形杀人”罪恶的经典小说。鲁四爷代表封建礼教,鲁镇人代表封建社会,婆婆和大伯代表封建家庭,柳妈代表封建迷信。在如此综合而又强大的“无影手”推动下,一个既没了丈夫又失去儿子的孤寡女人——祥林嫂就这样被一步一步地逼向了死亡绝境!部分学生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笔者列举了现代生活实例:许多失足者在刚走出“高墙”的最初时期,都要忍受社会势力(包括亲友)的质疑和歧视,其中部分人在“四处碰壁”下重新回到了高墙内。难道如刀似剑的社会灰暗力量不是“无影杀手”吗?在生活情境类比下,学生恍然大悟、感受深刻。
二、在生活链接中增强学生的学用结合体会
自古即有“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经典之言,其意着重强调语言文字的“思想教育”特征,这与新课程理念大力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如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链接生活元素,以不断增强他们学用结合的实际体会。如教学《我与地坛(节选)》时,笔者在讲到文中的“我”如何为难母亲之际,适时地提问学生:你是否总能与父母和睦共处呢?你曾经让父母为难、失望或者痛苦过吗?这些都是非常熟悉的“亲情话题”,也是大家的生活经历。在这种“零距离”链接下,许多学生深受震动、感触很大。如此而为,切实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
三、在生活支撑中激活学生的读写互动心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关系。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阅读需要生活元素的滋润,写作同样需要生活元素的滋润,如果缺乏生活元素的良好支撑,要想让“阅读与写作”真正地互动起来是很难的,至少是事倍功半。与之相应的是,在语文读写教学过程中,只有寻求生活元素的良好支撑,才能从中攫取实实在在的“事半功倍”效益。比如,在《红楼梦》名著阅读中,笔者曾经以“我眼中的大观园人物”为题,让学生写一写阅读体会。有些学生以批判性眼光,并且把人物形象“生活化”,写得非常深刻、言之有物。有人认为,林黛玉原本是一个“弱质风流、娇柔聪慧”的人,却“心性孤傲、善妒多疑”,在现实生活中只能让人“思而远之”;有人认为王熙凤虽然“工于心计、欺上压下”,却有极强的管理才能,她若生活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中,绝对是一个成功者……可见,生活化读写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
四、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固然是从事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大原野”。然而,这大原野只有在充足的阳光雨露下,才能摆脱枯萎光秃的厄运,才能焕发出鲜活灵动的无限生机。那么,这充足的“阳光与雨露”是什么呢?这就是丰富多元、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这就是说,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互渗透并有机融合起来,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科素养。比如,在教学《拿来主义》时,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认知开展辩论活动——“人应当如何‘拿来才是正确的”;在教学戏剧、小说等内容时,让学生通过“讲(讲析)、说(故事)、谈(体会)、做(表演)”等形式,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生活实践活动,并且评出各类奖项,以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学”的良好效益。再如,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亲近社会自然,体验生活实际”的具体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
综上所述,积极开展生活化特质的语文教学活动,不仅契合新课程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我们善用生活之“水”经常浇灌,语文教学之“花”就会日益娇艳。
朱兰香,江苏泰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