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咏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视角
2018-08-24汤丽芳
涵咏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涵咏,也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涵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沉浸其中,细细揣摩体会出文中句子的真正含义,从而参透文学作品,加深学生记忆,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一、在个性解读中“求异”
萨特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由此可见,我们倡导涵咏语文并不是说单纯地让学生自由读悟,而应是一种在教师引领,点拨,启发下的一种阅读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对课文个性解读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领,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12课《半截蜡烛》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在涵泳的过程中真正感悟语言,体悟语言,在阅读伯诺德夫人“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这句话的时候,我首先对学生们说“人们常说听话听音,下面大家请听老师朗读,并说说你从中听出了什么?”然后,教师在范读的时候,故意把“瞧”这个字读的重一些,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从中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这样说是为了吸引德军的注意力。最后,教师又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其它地方。如此教学,学生们在阅读杰奎琳的话的时候就采取了揣摩文本弦外之音的方法,就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解读,而且学生对文本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并不是说要让学生异想天开,而是在基于学生对文本内容合理解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语言的丰富性与层次性在具体的语境中得以提升,而涵咏语文也正是在这充满个性的诵读体验中才能给真正得到提升。
二、在多样诵读中“求活”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出现似是而非,或者无法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取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悟,这才是涵咏语文的本味。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秦兵马俑》一课时,在教学各种兵马俑的特点的时候,由于教学时空的局限,兵马俑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都较远,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呢?在基于涵咏语文的阅读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诵读形式,细细感悟,品味,以使冰冷静止的兵马俑在学生的涵詠诵读中真正活起来。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实现阅读目标,我主要采用了“导——扶——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先自读文中各种佣的样子,并自觉的在头脑中建构出各种佣的姿态与样子,然后让学生采取比较诵读的方法,去阅读品味感受将军俑与武士佣在兵器,穿着,神态上的区别,就这样,在多样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兵马俑的个性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新式诵读,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冲破时空的局限,进而在兴致盎然的诵读中真正涵咏文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文本语言的精彩。
三、在经验分享中“求新”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阅读,感悟,品析,鉴赏这些范畴,还包括学生语文学习经验的分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拥有自己的语文经验,以及分享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草原》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在涵咏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分享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确立了以下几点:1、关联自身经验的阅读。2、分享自己的阅读。在这个阅读目标的引领下,我让学生先潜心阅读文本,真正回归自己内心,用心去感受,去体会;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分享,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以有感情诵读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对草原的喜爱;有学生以绘本的新式描绘了草原美景以及草原人民热情欢迎远客以及握手等场面……在学生学习经验的自得与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们由衷地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从阅读文本,涵咏语文,分享快乐的目标引领学生展开阅读学习,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文字,文化,生活等等有更多的感触与体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涵咏语文是区别与传统语文教学的,真正从历史文化中沉淀下来的一种新型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更开阔,个性更张扬,心灵更丰富,能力再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也随之得到提升。
汤丽芳,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