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活动体验单 指导学生写作
2018-08-24林日萍
写作是一个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的难产的过程,它的困难在于它是一件艺术品,不可复制,需要心灵的碰撞,没有心灵的共鸣,作品至少不能回味无穷。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拥有心灵的艺术,不惧写作,找到写作的源泉,我们的做法巧设活动体验单,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一、体验单初探,违背教育规律
选择体验单进行作文教学,目的是激发农村学生观察形形色色的身边人,发现这些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质朴的美。最初的体验单设计,我们设计了5个人物的观察任务,分别从观察点、观察感受、具体描写、自评、他评五个角度进行积累。任务性明确,人文性不强。这种违背循序渐进教育规律的教学,不具备爱与责任要素,很难让学生写出有感情、有温度的文字。
体验单的设计,我们忽视了一个成长体验的必然过程。体验单内容为学生周末作业,从上交的作业分析,有4.4%的学生按要求完成,22%的学生完成五个人物的前三项,51%的学生完成三个人物的前三项。这是一个失败的作业,反馈出观察的人物太多,学生不可能走向市场街头去观察5个人,真挚地写出感受,客观地进行人物描写。为此,我们的第二次體验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完善。
二、再设体验单,彰显人文性
再设体验单,我们以生为本,从写作目标和写作指导上让学生具体可感;从内容上,重点突出,写一个人物;从项目设计上,突出让学生真正地走向生活,写出有个性的人物。首先突出写作目标定位,让学生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等,抓重点刻画人物,其次是写作指导具体,如运用联想和合理的想象,借助修辞,刻画人物形象。
按照一定的顺序,富有逻辑地进行描写等。最后补充名著经典语段对照,有仿写的名篇借鉴。
这个体验单的设计,可操作性比第一次体验单更具人文性,因此学生的落脚点有了支撑,作业反馈效果好,经过修改也收集了有可读性的文字,如一个学生描写的卖烤地瓜的人,“他冻得发抖,身子向前微倾,瘦弱的脊梁挡着寒风的袭来。双手不停地搓着,连同那发红的干燥的脸颊和耳朵,有时两只手交叠到肥硕的袖筒里取暖避寒。当看见顾客走来,他咧着干裂的嘴唇,笑呵呵地迎着对方,双手一边哈着热气,一边挑选着顾客满意的地瓜,之后颤巍巍地将热气腾腾的地瓜装进塑料袋,熟练地系好,把地瓜塞到顾客手里后,他又恢复了刚才的状态。”这个学生的观察可谓细腻,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感受到主人公的乐观坚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写作与经典语段摘抄不一致,写的是人物的动作描写,而经典语段摘抄的是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如何让学生感知名著的魅力,写出有个性的人物,我们设计了第三次体验单。
三、完善体验单,在精华中品味精髓
学生能写作了,但是距离我们对人物的神韵的要求还有距离,经过反思,我们发现仍然是教师的预期过高,想让学生呈现的太多。其实一个片段的经典就在一个词,一个句子,为此我们设计第三份体验单,让学生感知名著的词语魅力。
体验单中的例文为课内名篇,如“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他分别送到前厅,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教师引领学生分别分析了1段中的“拖”字,2段中的“紧紧握、拍打”,让学生感知一个词一个句子所表达的主人公的神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练笔修改,从而写出了富有个性的文字,如“他两只手紧紧握住木杆,生怕失去了平衡,脚轻轻地拿起又轻轻地放下,怕动作过大惊扰了水桶里的水。眼睛时不时瞟向两边看有没有水洒出来。牙齿紧咬着上嘴唇,一看就知道他无力承受得起,汗珠一粒粒从额上渗出来,顺着脸颊流下去,滴到地上。他不敢松开手擦汗,只要一收手,扁担就会翘起来。”虽然优秀的作品不多,但是只要有,就有示范,就有目标,就有前行的动力。
本次写作学生能写,而且能传达出人物的神韵,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物描写没有画面感,无法表现人物的形象。如“他又迅速地做出另一个动作,速度堪比光速……”,显然这个动作无法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没有将描写进行到底,观察点切换太快。如“他两只手紧紧握住木杆,脚轻轻地拿起又轻轻地放下。”如果修改成“他两只手紧紧握住木杆,生怕失去了平衡……”表意会更明确。
写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使找准了方法,也需要不断地积淀,内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林日萍,山东威海市第七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