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游子吟》赏析
2018-08-24胡月义
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因道出了人类情感中最细腻最柔软的部分而成为经典绝唱,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历久弥新,传唱不衰。
长期以来,读者普遍认为该诗是母子相别时儿子有感而作,其实谬矣。据《全唐诗》,诗题下有一自注:“迎母溧上作。”据此可知,该诗作于作者在溧阳任上迎接母亲之时,而非离别之际。据《唐才子传》、新旧《唐书》以及《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二作者介绍部分,都有相似记载:“……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溧阳尉。”可以想见,科场蹭蹬、穷愁潦倒的孟郊,为了考取功名,几十年如一日,曾经历了多少次和母亲的聚散离别。每次离别时,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如今,一举成名,百感交集。除兴奋难抑,作《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浇心中块垒,接母亲到任所以敬孝心,兼以自慰愧怍之灵魂,自在情理之中。母子重逢,悲喜交加,昔日一次次离别的情境又袭上心头。泪眼朦胧中,情郁于中,不能自已,遂成此詩。因此,从诗人自注、作者身世和诗歌内容来看,此诗当作于孟郊母子相聚溧阳之时更为合理。
前两句对仗工稳,既暗示了“慈母”和“游子”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又通过典型的细节活动“手中线”和“身上衣”浓缩了一位平凡母亲伟大的舐犊之情,也暗含了母子相别时的难舍情状。更令人叹服的是通过意象的跳跃,把这些丰富的内容表现得含而不露,自然无痕,言简意赅。
对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解读亦多有偏颇,失之肤浅。儿子即将远行,母亲牵肠挂肚,放心不下。迢迢征途,一路艰辛,加之交通条件所限,归途漫长。母子相别,睽隔万水千山,相聚无期。“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身边衣到无?”为人母者能做的只有将衣服缝制得结实些、牢靠些,以使儿子免受寒冷之虞。那密密匝匝的针脚,凝结着一位母亲多么感人肺腑的爱子深情啊!临别时的千言万语,尽在其中矣。然而细一思忖,长期以来这种习惯上貌似合理的解读未免牵强:为什么“临行”才“密密缝”?而且还“意恐迟迟归”呢?“密密缝”和“迟迟归”又有什么关系呢?让人费解。通过考察得知,孟郊系湖州人氏,根据吴越习俗,游子出远门前,母亲或妻子将衣服上的针脚缝制得细密些,寄寓了游子在外脚步绵密,行色匆匆,不久即平安返回的深层意蕴。吴越乡间,试问田夫野老、蚕妇村氓,如今生活在当地的老年人都还知道这一习俗的。当代学者施蛰存先生是妙解唐诗的学者之一,他在《唐诗百话》中也有类似看法。可见,这两句典型的细节描写,活画出了一位母亲在儿子出远门前心知肚明却又无法言说、只能以自己细心周到的行动表达对儿子的牵挂和担忧的微妙心理活动。“可怜天下父母心”,多么深情美好的祝愿啊!
五、六两句中的“寸草心”和“三春晖”兼用对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母爱的广博无私、仁慈温暖。在表达上含蓄委婉,妙趣横生。另外在句式上看,今人的唐诗选本多做陈述句,依笔者所见,作反问句更为合理和精彩:谁说游子草芥一般的感恩之心,能报答得了春日的阳光般温暖仁慈、广博无私的母爱?从而突出了歌颂母爱这一主旨,语气也更为恰切。
总观全诗,作者在短短30字的一首诗歌中,同时动用对偶、比喻、夸张、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腻逼真、宛若身临其境一般的细节描写,将“母爱”这一传统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力透纸背;同时也将游子的感恩之情表现得含蓄委婉,了然无痕。全诗平白如话,情感浓烈,千百年来蒙叟能诵,家喻户晓。只因质朴通俗历来没有注解,反倒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可见,“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能表现出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便是文学的真谛。
孟郊善于以平白峭拔、似淡实腴的语言和典型细节表达深挚醇厚的情感,如《远游》《游子》等诗,与此诗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游子》一诗篇幅短小,不妨摘录如下,以飨读者,以便读者在比照中体会孟郊的诗风特点:“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胡月义,甘肃陇西县镇南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