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加油作业过程职业病危害的评价与预防
2018-08-24牛思雅
牛思雅
(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 北京 100728〕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海上运输业也随之发展壮大,世界各港口的加油量不断上升,船供油成为了港口配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船供油过程机动性较强,时间跨度大,现场作业人员面临各项风险,如何保障供油作业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成为船供油公司面临的问题。某公司从船供油作业过程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入手,以降低作业现场的职业危害程度,提高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水平为目的,提出了最大限度防止急(慢)性职业中毒及物理损伤发生的方案。
1 船加油作业概况与调查方法
1.1 作业流程
某公司整合了所属生产企业和相关省市燃料油销售业务,负责燃料油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和统一管理,供油网络辐射国内主要港口及海外30余个重点港口,在用配送船只200余艘。日常船加油业务流程如下:
收到供油订单后,跟踪受油船舶动态,确认船期和停靠泊位,在了解气象和海况的情况下,制定船供油作业计划,派出供油代表进行作业。申报船装油及作业手续后,首先进行装油作业,驶向受油船。靠近受油船后,驳船(图1)船员连接两船的输油管线,供油代表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进行供油前的安全防污染检查,对货油舱进行泵前计量,开始输油作业。供油代表全程监控供油作业,达到预定供油量后,进行扫线,再次对货油舱进行泵后计量。最后双方确认供油数据,无误后拆分两船输油管线,驳船驶离受油船。
图1驳船甲板俯视简图
1.2 调查方法
根据该作业职业病危害的特点,对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调查评价,并对所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调查评价。主要采用工作写实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及综合分析法。
1.3 调查程序
收集和研读有关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和工程分析,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依据评价方案进行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检查现场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情况,并判断其防护效果。
汇总、分析前两阶段所得资料、数据,通过分析和评价得出结果,提出职业病危害补充措施和建议。
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检测与评价
2.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2.1.1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
在供油代表为船加油作业过程中,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溶剂汽油(汽油是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一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碳六以上混合烃类化合物。燃料油本身是重油,只在空气中挥发出少量轻烃物质,参考现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在燃料油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为汽油。)和噪声。溶剂汽油主要存在于各油舱口、检尺口以及输油口。尤其在检尺计量、打开法兰连接软管时接触更直接。噪声主要存在于供油作业开泵后并持续一段时间。
2.1.2 运行环境及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受油船在供油同时通常在停靠码头进行卸船作业。由于卸船作业为敞开式作业,根据受油船装载货物的不同,当卸粉尘类或化学品货物时,考虑到粉尘类或化学品类的飘散或扩散性,会对供油代表造成职业危害。
船供油作业同时受供油环境温度等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供油代表要在恶劣天气下作业。在天气炎热时,船甲板上温度可高达60℃;冬季船舶甲板无屏障,非常寒冷。
供油代表在供油作业过程中,需在两船间往返以保供油作业正常进行(通常受油船比驳船要高出7 m或30 m不等),在通过软梯、线网等方式登上或爬下受油船时,两船高度差不但存在登高坠落风险,还会使供油代表产生紧张心理。
由于受油船属不同国籍,船员来自不同国家,各自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及语言,为供油代表正常开展工作造成一定心理压力。船员素质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埃博拉病毒传播时,供油代表有接触来自疫区船舶或者船员被感染的风险。
持续时间长也是船供油作业的主要特点。供油代表从申报作业手续到完成一次船供油作业的时间要依据供油量、供油地点等诸多因素决定;通常完成一次船供油作业的工作时间在7~9 h不等,有时供油至深夜甚至凌晨。另外,船供油作业是在海上进行,由此可能产生晕船等不适症。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2.2.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通过对作业现场的调查,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为溶剂汽油、噪声。检测方法如下:
采样:《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化学毒物:《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混合烃类化合物》(GBZ/T160.40—2004);
噪声:《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
2.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评价
2.2.2.1 溶剂汽油检测结果与评价
(1)溶剂汽油职业接触限值。
溶剂汽油职业接触限值见表1。
表1 溶剂汽油职业接触限值
(2)检测结果。
具体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溶剂汽油职业接触限值检测结果
(3)检测结果评价。由化学毒物定点检测结果以及计算后CTWA可以看出,船加油工作场所的化学毒物浓度和船加油作业人员实际接触到的毒物浓度远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说明在供油工作过程中,虽然存在化学毒物,但是其浓度不高。
2.2.2.2 噪声检测结果与评价
(1)噪声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规定的噪声声级限值的具体情况详见表3所示。
表3 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2)检测结果。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值的检测结果见表4。
(3)检测结果评价。噪声主要来源于供油时驳船泵房传出的噪声。从噪声定点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在开泵输油时驳船泵房噪声强度较高,但是考虑到供油代表几乎不在驳船泵房内停留,只是在监护供油过程时经过泵房门口。计算供油代表完成一次供油作业8h的等效声级,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表4 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检测结果
3 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与评价
3.1 防护用品配备情况调查
目前为代表配备的防护用品包括冬、夏工装、登高防坠器、救生衣、救生包、防滑鞋、安全帽、麻布手套、耳塞、护目镜等。
3.2 劳动防护用品评价
船加油作业能够针对作业人员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配发防护服、登高防坠器、救生衣、救生包、防滑鞋、安全帽、麻布手套、耳塞等个体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更换,防护用品防护性能均符合《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1号)的要求。但在进行供油作业的同时可能出现粉尘类、化学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视受油船载货及装卸时间而定),应随时跟进相关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发,以确保船加油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4 应急救援调查与评价
4.1 应急救援调查
根据现有公司应急预案,其中公共卫生篇明确了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组织与处置原则。同时,为供油代表随身配备有个人救生包,包括救生绳、信号工具等。
4.2 应急救援评价
现有应急预案中,涵盖了多种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方案和处置方法,分工明确。
5 职业卫生管理调查与评价
5.1 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
根据现有管理制度,制定有职业卫生长期管理目标,将职业卫生管理列入日常业务管理内容,制定了年度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将职业病防治的目标、任务逐层分解。同时,将职业卫生经费纳入年初的财务预算,为各项职业卫生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和完备的相关制度建设及其档案管理,同时还配备了专(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5.2 职业卫生管理评价
根据现有职业健康管理细则,公司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培训和健康监护,委托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体检机构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为员工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6 结果与建议
根据管理情况及现场检测数据,得出结果如下:
6.1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
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第73号),船加油作业属于“四、交通运输、仓储业-(二)管道运输业”,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
6.2 关键控制点
从整体作业来看,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供油作业期间的溶剂汽油浓度,同时有供油代表在两船间的登高作业。
6.3 结果
(1)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溶剂汽油、噪声等。检测结果表明,工作场所化学毒物的浓度均在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之内。
(2)该作业制定了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和领用管理台账,为供油代表配备有个人防护用品,配备的防护用品性能基本符合《个人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中国石化个体防护用品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
(3)公司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设置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与人员,建立了职业卫生档案,履行了告知义务,组织了职业卫生培训,落实了职业病防治经费。基本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确定整个供油作业职业病危害程度一般,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供油代表健康影响不大;而复杂的外部作业环境,极易给供油代表带来较大身心压力,因此在进行登高作业、恶劣天气作业、遇有疾病疫情船舶时,应注意人身健康安全。
6.4 改进措施
(1)为供油代表增加配备防尘、防毒口罩,当工作场所存在此类职业危害因素时可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考虑到几十个港口的多样性,可依据现场具体情况现场增发特定个人防护用品。
(2)加强在用劳动防护用品监督检测,如防坠器、救生包等,或按规定使用期限进行更换,确保所有在用防护用品性能安全可靠。
(3)完成一次供油作业工作时间较长,合理制定员工调休制度,保证员工的休息时间。同时,关注供油代表健康体检结果,当出现血压异常、贫血等问题时,应及时了解情况,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