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江堰,穿越千年的生态启示录
——“玉渊六人谈”主题系列沙龙首期活动纪实

2018-08-24安天杭

中国水利 2018年15期
关键词:都江堰沙龙水利

本刊记者 安天杭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7月14日,玉渊潭畔,中国水利报社531会议室焕然变身成为一个“思想客厅”。LED灯亮起,观众们的视线随之聚焦在围坐于圆桌旁的六位专家。这里,是“玉渊六人谈”主题系列沙龙第一期——“问水都江堰”的现场。

一个思想交流场

思想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财富之一。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曾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会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思想。”

分享和交流,对于思想的产生和升华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催化,也是“玉渊六人谈”主题系列沙龙在酝酿之初就确定下来的功能。中国水利报社副社长张焱在启动活动时谈及举办沙龙的三条初衷:一来,中国兴,水利一定要兴,此举就是要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利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部党组治水思路,聚焦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和难点,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治水理念的再思考和实践的再创新。二来,伴随着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变,水安全新老问题交织并存,面临不少风险和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发挥好智库作用,邀请业界权威、大家立足理论高地和前沿,针对当前水利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为有效破解瓶颈制约、推动水利事业取得新发展建言献策。三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水利报刊网作为宣传水利的主阵地、主窗口、主渠道、主载体,有义务也有责任树立起一面振兴水文化创新发展的旗帜,通过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各种崭新载体和传播形式,推动治水智慧的充分交流、整合传播和吸纳共享。

交流零距离,创新无止境。这个沙龙不是“乌托邦”,而是一个可以在无拘无束促膝长谈的氛围中阐发解题之策的“客厅”。正如沙龙口号所提倡的——斯是陋室,惟理德馨;谈笑皆鸿儒,格物察水情。

新的话语平台有新的交流方式。“我认为应该是自然流淌、鼓励碰撞。”首期沙龙的嘉宾主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谭徐明期待着一种“漫谈式”的风格,“嘉宾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可能有针锋相对的时刻,是区别于专题论坛的一种自由畅谈。”

首问都江堰

作为一档定位于探讨治水领域关键问题的主题系列沙龙活动,第一期应该谈点什么?沙龙的发起者——中国水利杂志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6月4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鄂竟平在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集中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时强调,当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做好水利有关工作要突出“两个要点”、抓好“三个重点”。作为“三个重点”之一,他指出,要深入研究以都江堰为代表的生态水利工程,使水利工程不仅充分发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功能,也能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作用。

首问都江堰是必须的!

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11年8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陪同来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共同参观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和都江堰水利枢纽,拜登目睹这座东方古老水利工程后发出由衷的赞叹。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水利工程,穿越了2274年的时空,如今依然在翻涌的岷江之上静伫凝望、造福苍生,谱写着江河文明历久弥新的永恒华章,堪称人水和谐之典范。作家余秋雨也被都江堰的隽永征服:“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都江堰的历久弥新惊艳了世界,却不是一种偶然。梳理两千多年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都江堰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工程,而是通过“变化”来书写“永恒”。

问水都江堰,就是要在这纵贯两千多年的时间线上,发现那些始终遵循并奏效的规律和经验,撷取那些“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变化和创新,用这座古代生态水利工程承载的东方治水智慧,回答现代水利工程的生态保护课题,为现代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更多思路。

知往而鉴今

沙龙研讨的打开方式是直接而热烈的。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需要发挥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功能,同时生态保护也是一项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态,应该有怎样的原则?”现场观众抛出的第一个话题,让六位嘉宾跳过“热身运动”,迅速切入研讨模式。

如何去平衡水利工程的现实功能和对生态的长远影响,嘉宾坦言,这是每个水利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寻根溯源,恐怕要回归水利的“利害”问题。

7月14日,“玉渊六人谈”主题系列沙龙在中国水利报社举办。第一期主题为“问水都江堰”。 安天杭 摄

研讨现场氛围轻松安天杭 摄

司马迁所著《史记·河渠书》记载,自己曾南观九江望五湖、东窥洛汭行诸渠、西瞻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朔方,所观所想,因景生情,发出“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喟叹。

嘉宾认为,无论古今,修建水利工程的初心都是为人谋福利,但这个“利”字要站在时代的大环境下辩证地看待。

古人受技术等因素所限,加之对自然的敬畏,在兴修水利工程时更多是顺势而为,对生态的破坏相对较小,都江堰甚至助推成都平原形成了理想的人工生态系统,达到“天人合一”。但理性地来看,都江堰的设计初衷是否包含现代意义上对生态的考量还有待商榷,它对生态的“利”未尝不是一种天时地利的巧合。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水利工程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综合效益。与此同时,科技这把双刃剑“厉”的一面也逐渐显现,对自然的改造甚至破坏,导致人水矛盾愈发尖锐。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回望过去,借鉴古人对“道法自然”的认知,在发挥水利工程防洪、灌溉等现实功能的基础上,重视生态保护功能,积极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对中外水利工程技术的探讨中,嘉宾延伸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工程伦理学。简而言之,就是对工程师在社会责任、专业责任、人际关系责任等方面的规范,并将其内化为人的思想理念,贯穿于实践行动。

如果说古代水利人“天人合一”的认知是出于敬畏自然的“不得已”,那么现代水利人对工程伦理的坚持就是对人水和谐的主动作为。提前考量和处理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工程师从认知层面的“有意为之”。嘉宾一致赞成对工程伦理的普及和推广。

除了观念和技术,管理的与时俱进也是都江堰常葆活力的重要因素。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的与会人员向嘉宾和观众讲述了作为管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直接责任机构如何通过有效的调控、管理和维护,让这座2 000多年的水利工程长效发挥作用。

嘉宾的“头脑风暴”带动了观众的交流热情,中国水科院、中国水利报社、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以及远道而来的甘肃敦煌沙漠都江堰生态产业园负责人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思考,与专家进行了积极互动。

举座畅谈,历时两个半小时。在沙龙的尾声,谭徐明用“科学是没有时代局限的,技术是日新月异的,希望都江堰成为现代水利创新的源泉”作为“问水都江堰”的小结。言虽有时,意义深远。我们期待,这场沙龙带来的不只是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更是知往鉴今、启发后世的解题之言。 ■

猜你喜欢

都江堰沙龙水利
拜水都江堰
MISTY LIGHT美发沙龙
MS·CHIC美发沙龙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分享、交流、探讨“CIT2019沙龙”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