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住宅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2018-08-24刘艺萍LIUYiping
■ 刘艺萍 LIU Yiping
1 工程概况
上海宝山新城38#单体为一幢30层的典型住宅建筑,建筑高94.5m,长28.5m,宽12.9m,层高3.15m,有1层地下室,其结构体系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在结构的平面布置上,基本符合简单、规则的原则,在结构的竖向布置上,没有外挑和内收,结构刚度沿竖向没有突变(图1、2)。
为更好地满足建筑在使用上的需求,建筑设计考虑各户型南北通风,故整个建筑物在厚度方面较小,在形体上较薄,同时又要满足建筑物的高度要求。对于结构设计而言,建筑的高宽比数值较大,就要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刚度。本单体建筑的高宽比为 7.75,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GB 50011—2010)第3.3.2条规定的“对于该结构体系适用的最大高宽比为6”。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在结构设计满足承载力、稳定、抗倾覆、变形和舒适度等基本要求后,仅从结构安全角度讲,高宽比并非一定要满足,但会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因此,本建筑的高宽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构单体的经济性。
2 原结构整体计算模型的复核
2.1 原整体结构计算模型
图1 38#单体建筑平面图
原结构设计考虑地暖面层厚130mm,标准层恒荷载为2.7kN/m2,活荷载为2.0kN/m2;结构楼板板厚120mm,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C55~C30,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其结构整体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
2.2 原整体结构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表1~4),原结构整体计算模型的设计参数没有错漏,取值在合理范围;且结构的平面布置(图4)和荷载取值也均与建筑设计吻合,计算结果均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说明原结构可行。但是,本单体结构剪力墙基本厚度为:①15层以下(含15层)外墙厚度以350mm为主,局部为400mm,内墙一般为300mm;②15层以上外墙以250mm为主,局部为300mm,内墙一般为250mm;③楼梯间墙厚度为250mm、200mm两种。相比其他同高度的普通建筑物而言,局部结构混凝土墙板厚度相对较厚,对于建筑本身的使用有所不利。结构设计需要考虑能否对混凝土墙体进一步的优化。
图2 建筑立面图
3 结构设计的优化调整过程
对原模型复查无误后,对本单体的结构优化调整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3.1 步骤一:细化荷载
图3 结构整体计算模型
表1 结构周期计算结果
表2 结构位移计算结果
表3 地震作用下的基底剪重比及质量参与系数
表4 结构计算分析与超限判别
考虑减轻结构自重,对地暖面层的荷载取值进行细化分析。本单体建筑所提出的地暖面层厚130mm、荷载2.7kN/m2取值是全部按照水泥砂浆来定的,实际做法中,可以考虑有一半左右的厚度为轻质绝热层,因此,该荷载通过细化可修改为1.7kN/m2。
3.2 步骤二:调整墙体
对于建筑提出的立面要求,结构尽量给予满足,首先对影响南立面景观窗的短墙,按建筑要求的楼层给予取消。对于其他墙体,则根据轴压比、刚度效果,并结合建筑的功能布置分步进行修改。
(1)外墙:在低区刚度比较富裕的情况下,给予减薄。在高区保留原厚度。
(2)内墙:对于刚度贡献小的内墙,尽可能减薄和缩短,提高建筑的利用率和灵活性。针对一些无效的墙间开洞,给予取消,以提高墙的刚度。
3.3 步骤三:调整结构模型计算
3.3.1 减轻结构自重后整体结构的计算结果
地暖面层局部采用轻质绝热体(图5),以减轻结构自重,将原结构附加恒荷载2.7kN/m2修改调整为1.7kN/m2,并将底部剪力墙的混凝土等级由C55改为C50。调整后的整体结构计算结果见表5~7。
3.3.2 修改建筑景观窗并调整部分墙肢厚度及长度
(1)标准层荷载:板厚120mm,附加恒载1.7kN/m2,活载 2.0kN/m2。
(2)15层以下:外墙厚度修改为350mm、300mm(原为400mm、350mm);内墙厚度修改为250mm、200mm(原为300mm)。
(3)15层以上:外墙厚度修改为300mm、250mm(原为300mm,250mm);内墙厚度修改墙为200mm(原为250mm)。
(4)混凝土强度等级:现浇混凝土墙板为C50~C40(原为C55~C30);梁板为C35(原为C30)。
图4 2~11层结构平面图
图5 建筑地暖面层做法
表6 减轻结构自重后的结构位移计算结果
表7 减轻结构自重后地震作用下的基底剪重比及质量参与系数
修改调整后的整体结构计算结果见表8~10,且主要结构平面布置见图6~8。
根据图9的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可以看出,变形较大楼层在20~26层左右位置。经结构优化调整后,变形值略微偏大一点,但结构位移值仍然能满足规范设计要求。
4 混凝土用量统计分析
根据表11混凝土用量统计可知:优化结构后,梁混凝土用量比原模型多86m3;墙比原模型减少338m3,为原来的88%;总体混凝土用量减少252m3。可见,对于高宽比较大,超过一般规范数值时,考虑到结构设计的经济合理性,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是可靠有效的。通过减轻结构本身的自重,对减少整体地震力起了较大作用。通过优化局部剪力墙的厚度及长度,优化建筑的局部布局,调整局部连梁高度,满足了建筑对使用上的需求,更有利于建筑对房间使用率的要求,结构设计也更加趋于合理,同时也提高了结构的经济性,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表8 修改调整后的结构周期计算结果
表10 修改调整后地震作用下的基底剪重比及质量参与系数
表9 修改调整后的结构位移计算结果
图6 2~15层修改后结构平面图
图7 16~23层修改后结构平面图
图8 4~30层修改后结构平面图
图9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图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本工程,如有条件,可先通过建筑设计的平面调整降低房屋的高宽比,从源头上提高结构的经济性。对于刚度贡献大的外墙,在满足建筑立面的要求下,可以利用连梁的高度,适当做厚以有效加强房屋的扭转刚度;对于刚度贡献小的内墙,可以在规范的允许下适当减薄和缩短,不仅提高结构的经济性,也有利于房间的使用率及布局的灵活性;对于某些连肢墙,在建筑无开洞要求下,取消结构洞口,能有效提高刚度。在荷载取值方面,特别是地暖的面层,建议根据实际的做法细化,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表11 混凝土用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