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呼兰河传》的乡土风俗描写

2018-08-24

黑龙江史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泥坑呼兰河

曹 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 100048)

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于“浸润在关于呼兰河的情绪记忆里”(1)之时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茅盾评价《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2)读者在阅读时会被小说中鲜明的地方风俗描写吸引,萧红这种淡化故事情节,着重风俗面貌描绘的创作手法给予了读者一种崭新的阅读体验,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一、黑土地的风俗与民情

《呼兰河传》选材于作者萧红难以忘怀的故乡呼兰城,作者巧妙的构思使得读者全面又深刻的了解到二十年代早期呼兰河小城的景象,呈现出民国初期黑龙江哈尔滨的历史风貌。

(一)东北乡镇特色的风景画

萧红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内心细腻,观察细致,非常擅长于自然风景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着清新自然的风格。作者借此重现了这片黑土地上的风貌习俗,描绘了一幅幅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极富东北乡村特色的风景画,散发着黑土地上人们浓郁的生活气息。

《呼兰河传》中描写:“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3)作者用鲜艳明丽的色彩点燃读者对于美的感受。马克思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4)萧红深谙此道,在《呼兰河传》的创作中讲求“笔色”,之后又以别具一格的视角,巧妙地描绘出晚霞明媚的光线,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呼兰河镇中,亲眼目睹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接下来,作者着眼于火烧云的变化,使用丰富的想象,运用比拟的手法,把火烧云的变换刻画的生动逼真。透过萧红笔下对于火烧云的描写,呼兰河小城瑰丽多姿、生气勃勃的自然风光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勾勒出瑰丽又朴素的画面。

呼兰城的风景画并非只是单纯美好的,这里同时又是萧条和严酷的。北国边城,大雪纷飞,土地崩裂,一年又一年的风霜雨雪,这些都是呼兰河风景画卷中的一部分。在《呼兰河传》的前两章中,萧红就是通过火烧云这样大量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描绘出一幅极具东北乡村特色的风景画。

(二)独特的地域风俗

萧红并不纯粹地描绘自然景物,同时也注重风俗人情的描写,这正是“萧红笔下风俗画的主要着力点”(5)。《汉书·地理志》上说:“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6)萧红将“风俗”具体化,描绘出色彩斑斓的风俗画面。

《呼兰河传》从第一章便开始有民风琐事的描写,萧红的字里行间描绘呼兰人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透流露着当地淳朴的民风与宁静的氛围。这些人循规蹈矩,按照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方式生活。我们可以从萧红的《生死场》中窥探出呼兰河镇人们的生活状况:“这里的农民,蚊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7)在这里,人们贫穷的生活着,生活的困苦使得他们精神贫瘠,他们不知上进,不懂改变,不信科学,生病时只知求神,用跳大神打发时间。萧红对这种风俗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作者以一位小女孩的视角来展开叙述。胡家婆婆认为小团圆媳妇有病,便去请人来跳大神,左邻右舍纷纷前去围观:“爬墙的爬墙,登门的登门。”(8)呼兰河人把跳大神视为日常中一项特殊的娱乐活动,具有独特的地域民俗意味。这样的迷信活动展现的是呼兰河人丑陋的灵魂,他们愚昧无知,“他们不知道光明在那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9)面对这群人,作者虽然用的是讽刺之笔,但却饱含了作者无限的同情。呼兰河镇的生活看似单调,但又具有独特的地域风俗。跳大神、驱鬼治病、娘娘庙会、求孙求子,这些封建迷信活动给呼兰河灰蒙蒙的故事背景板上增添了斑斓的色彩。萧红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北方边陲小镇别具一格的敦厚民风,展现了带有神秘气息的东北民间活动。

二、东北形象建构与批判

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作家的文学作品都为小说长河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沈从文所构造出的湘西那个清新自然的边陲小镇,孙犁描绘的“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10)的荷花淀……他们是地域灵魂的刻画者,是地方形象的代言人。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东北形象进行了一次塑造与呈现。

(一)人物群像的塑造

《呼兰河传》中的呼兰河小城,住着一群人们,他们是善良的、朴实的,但又是麻木的、愚昧的。《呼兰河传》将呼兰河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呼兰河镇的个性。

小团圆媳妇是最单纯最天真的,但她却又是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她生前不被人重视,甚至被婆婆虐待,然而等她死了,婆婆却甘心花钱费神地厚葬她。在她初到老胡家时,婆婆想树立自己的权威,管教小团圆媳妇。更可怕的是,婆婆从管教转变成了虐待,小团圆媳妇被迫在滚烫的开水中当众洗澡,这一荒谬的消息使得这座小镇里的人们络绎不绝的跑过去看小团圆媳妇洗澡。在她第一次洗澡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11)这群人扼杀了小团圆媳妇,却自以为是拯救,他们折磨小团圆媳妇,却认为自己是为了她好,他们心安理得地围观,理直气壮的伤害,他们就是“看客”。这群看客是封建社会的帮凶,他们内心深处其实只是为了看热闹。萧红以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塑造了这群可恨又可悲的看客,批判着当时国民灵魂的病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厚重的历史感。

(二)《呼兰河传》中的环境隐喻

1.“后花园”。小说中有一个美丽的意象:后花园。在这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12)萧红以富有童趣的描述,刻画了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这也是萧红灵魂真正的栖息之所。在这儿,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在这个后花园里,祖父带着萧红挖地、栽花、薅草,她与祖父耍贫嘴,跟祖父学写诗,和祖父一同开怀大笑。“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13),这幅祖孙生活画面宁静美好,仿佛一座童话世界。这里不仅是自然世界的后花园,更是心灵世界中的后花园,还是东北无数小镇与小花园的缩影。萧红十八岁时,祖父离开了这个世界,萧红内心无限悲痛,从此对家再无留恋。“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14)周锦说:“我喜欢《呼兰河传》,一方面是因为书中所叙说的那些事情和人物,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再就是饱经战祸之后,多么希望能有那种‘帝力与我何有哉’的先民生活。”(15)这叙述的便是东北小城人安逸自在的生活。有人说在《呼兰河传》中“看不到压迫,看不到剥削,更看不到三四十年代那种火热的全民族抗战的状态。”(16)确实如此,但是如果只是从民族国家这种宏观叙事角度去解读,显得略微片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确是这样生活的。萧红以此为读者建构了她心中悠闲自在的东北形象。

2.“大泥坑”。“大泥坑”在《呼兰河传》开篇就出现了,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文中写到:“东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个……”(17)大泥坑是为人们吃瘟猪肉提供了合理的借口,提供了无尽的话题来源,表现了呼兰人想要心安理得地占小便宜的民族心理。但是这背后却又更深层次的含义:呼兰河人的守旧和怠惰。大泥坑就是危害人们的生活的事物,也象征着呼兰河人不思改革的思想状态。落后愚昧不仅能够导致动物的死亡,还导致了人的毁灭。“在这大泥坑上翻车的事情不知有多少,一年除了被冬天冻住的季节之外,其他时间,这大泥坑像它被赋予了生命似的,它是活的,水涨了,水落了,过些日子大了,过些日子又小了,家对它都起着无限的关切。”(18)这其实是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就好像他们传统的生活习惯,代代传承,人们早已习惯,即便大泥坑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可人们还是觉得合理。

呼兰河镇人们对于“大泥坑”的包容,体现的是他们的麻木,这是当时东北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呼兰河传》中对于后花园的描写用词简洁,节奏轻快,描绘优美。反观小说中对于大泥坑的描写,虽然描写一如既往的自然流畅,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却能感到压抑与无奈,将其与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产生不自觉的联系。

《呼兰河传》中的“后花园”与“大泥坑”正可谓是美与丑,善与恶,二者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带给读者猛烈的视觉冲击。萧红在描写呼兰河人按照万年依旧的方式生活,固守着世代相传的传统思想时,饱含着深情,坦诚且深刻,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刻的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

三、结语

1940年正当抗战文艺作为主潮时,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饱受争议。虽然这里没有抗战内容的具体描写,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深意。萧红为自己的家乡作传,记录这座小城人们的生活,批判他们的保守,为读者描绘出一座充满血肉的东北小城。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评价《呼兰河传》道:“《呼兰河传》是中国当代文坛上非常独特的小说”。这一评价是恰当的。萧红自己曾说过:“作家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呼兰河传》既像自传体小说,却又不完全像自传体小说,茅盾先生因此说:“我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19)。我们在这部小说中看到了萧红再现的家乡呼兰河镇,了解了这座小城的风貌习俗,认识了这里的呼兰河人,这其中也不乏萧红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对于祖父的怀念与爱。这部小说流露了浓郁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这便是《呼兰河传》中乡土风俗描写的价值。

注释:

(1)赵园.《论小说十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50页.

(2)茅盾.《茅盾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334页.

(3)萧红.《呼兰河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3卷,第145页.

(5)钱理群.《“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载《借鉴与探讨》[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16页.

(6)班固.《汉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卷十三第79页.

(7)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第139页.

(8)萧红.《呼兰河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3页.

(9)萧红.《呼兰河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2页.

(10)孙犁.《荷花淀——孙犁经典散文》[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62页.

(11)萧红.《呼兰河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2页.

(12)萧红.《呼兰河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7页.

(13)萧红.《呼兰河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42页.

(14)萧红.《呼兰河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62页.

(15)周锦.论《呼兰河传》[M].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44页.

(16)茅盾.《茅盾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339页.

(17)萧红.《呼兰河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8页

(18)萧红.《呼兰河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页

(19)茅盾.《茅盾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339页.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泥坑呼兰河
陷入泥坑后
童年里的《呼兰河传》
快乐的泥坑节
会移动的神奇泥坑
梦游呼兰河(组诗)
鸡蛋找回来了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呼兰河传》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