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研究
2018-08-23张达
张达
【摘要】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数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通过重视培养学生一般的解题策略和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重视直观手段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题目的深层含义,以及通过安排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四个方面,探索了应用题的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这些策略可使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关键词】应用题 解题能力 数量关系
一、重视应用题一般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当我们需要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基本步骤:
(1)理解题意,即在认真读题的基础上搞清楚应用题叙述的事件,明确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将条件和问题从应用题叙述的事件中分离出来并正确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思,为后面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答做好准备。
(2)分析数量关系,也就是在弄清题意上分析、应用题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列式解答,在正确理解题中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作为数学问题的应用题转化成数学算式或方程,并算出结果来。
(4)检验并写出答案,这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步,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价,确信自己的解题正确无误后写出答案。
解题的四大步骤若能很好的完成,那么一道应用题基本上可以正确的解答出来。这四大步的实质是让学生正确的读懂题意,然后进行解答。下面通过一个实例,说明应用题一般的解题策略。
例1:新兴农具厂装配车间要完成690个喷雾器的装配任务,前8天每天装45个,经过技术改革,剩下的任务6天就完成了,这6天平均每天装多少个?
(1)理解题意:这个题已知需要完成的任务是690个,前8天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剩下的6天完成,问的是这6天平均每天装多少个,可以摘录已知的条件和问题如下:690个
(2)分析:要求后6天平均每天装多少个,就必须知道这6天一共要装多少 ,这可以从总任务中去掉前8天已经装的个数来求得,根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前8天已经装的个数,因此,这道题可以从这里开始逐步得到解答。
(3)列式计算:(690-45×8)÷6=55(个) ;
(4)检验作答:在计算出结果之后,可以根据前面的分析检查一遍每一步的列式和计算是否也都正確。
注意:上述应用题的解答表示了全部的思考过程和计算过程,实际解答时,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分析问题、提取数据,就能正确地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并写出答案。
二、加强学生运用辅助手段的意识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小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而且低年级的儿童的思维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就是高年级的儿童在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如果没有直观材料的支持,也会感到有很大困难。
比如,希望小学五年级有学生92人,在一次农业劳动中,男生人数的一半和8名女生去摘豆,又派12名女生去摘瓜,剩下的平整土地,已知平整土地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平整土地的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为了分析方便,可以摘录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来帮助思考。
分析:要求出平整土地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因为总数已知,只要求出其中的男生有多少人即可。
上题中的意思对学生来说太繁琐了,通过线段图就可以很明了的将题中的关系理清楚,有助于学生应用题能力的提高。线段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揭露隐藏着的数量关系,掌握数量。
三、重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
从许多教学经验看,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应用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分析数量关系就是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接下来,只要正确求解,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了。
四、安排多种变式的练习,深入理解数学关系,提高应用题解题能力
从前面我们知道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厘清其中的数量关系,很多教师和学生感觉最难的就是如何理清和掌握其中的数量关系。针对这个问题,很多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改变叙述方式,有多余条件,自编题或改编题;新增加了星号题和思考题。这样安排练习,使学生能够排除应用题中非本质特征的干扰,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解题能力有很大益处。
练习不仅形式多样,还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在练习中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应用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荣.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路之探析[J].小学科学,2014,(12).
[2]樊赛清.如何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应用题[J].中学课程辅导,2015,(16).
[3]陈蕾.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方法探讨[J].科普童话,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