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改造家
2018-08-23木易
木易
“五一”假期,小雯一家三口回到东北的父母家,一家人欢聚一堂,格外热闹。小雯看看两旁的父母,早已是白发苍苍,日渐衰老,顿时心生悲凉。自己平时远在上海工作,每年只有节假日可以回老家看看。小雯心想:我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当时父母正在那间阴暗的小厨房里忙着做饭,小雯突然就想到,为父母改造一下居住环境。
首先,小雯去家具店新选了一款布艺沙发,把父母用了N多年的笨重木沙发“淘汰”掉,那个老沙发总是硌得慌。柔软舒适的布艺新沙发,可以让老爸老妈舒舒服服地躺在上面看电视了。
“我们这一代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不比父辈有兄弟姐妹可以轮流照顾年迈的父母。而如今,更多的人选择远在异乡打拼,父母节俭惯了,有时需要我们帮助督促他们改善一下居家环境。通过改变居住环境带给父母便利,让他们感到舒适,不仅是对他们的帮助,也让身为子女的我们感到更放心。”
从“四要点”开始着手
改变父母“家境”
那么怎么着手改变父母的“家境”呢?小雯说不妨换位思考:当我们老了,会有哪些特别的需求?下面还是先让我们看看小雯为父母设计的改造方案的四大要点。
要点一:厨房光线无死角,“方便”最关键。小雯父母家的厨房在北面,光线不好,所以改造首先就从父母操劳了一辈子的这个小厨房开始。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父母眼睛开始老花,做饭一不小心切到手可就麻烦了。所以除了厨房整体保证充足的照明之外,也不能忽视局部。例如操作台上方,因为背对着主光源,会造成阴影,不利于老人操作,所以打造照明无死角的厨房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根据父母的身高适当调整水槽及台面的高度,让老人炒菜不耸肩、洗碗不弯腰。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设计一个岛台,将水槽和台面分开,便可以轻松调整到不同的高度。最后,为了避免父母登高爬低,厨房要提前做好储物设计,上下分层的橱柜避免不了上头够、下面弯腰的窘境,一体式的储藏柜似乎更适合父母的家。
要点二:卧室床稍高一些,更利于老人健康。给父母睡的床高度一般多少才最舒服?对于一般人来说,加床垫的尺寸总高50~60厘米的高度左右最佳,但對父母来说略高于膝盖几厘米,在落座时尽可能减少膝盖磨损则更适合他们。而且,床太矮容易受潮,容易在睡眠时吸入地面灰尘,增加肺部压力。因此,比一般床稍微高一些,更利于老人的健康。
要点三:卫生间防滑,千万别忽视。老人体内钙含量流失大,容易骨质疏松,最怕不经意间摔一跤引起骨折,所以将家中的浴室做到干湿分离,马桶边、淋浴间里、浴缸边上都应该装上扶手,其他防滑措施也需细致周到。
要点四:做个照片墙,留住美好时光。这次对父母房屋的改造,让小雯最得意的还是为客厅做了一个照片墙。她在美图秀秀上做了20张带框的照片,都是父母和家人的合影,挂在墙上。妈妈说:“每次看到这些照片,心里就充满着幸福感。”
给父母装修房子注意“四原则”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生理特点,给父母装修房子时,作为子女我们要细心体察,多用心思。专家建议,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装修需要优先考虑以下四项原则。
原则一:保证良好的隔音。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的衰老,老年人神经也更敏感,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保障老人的休息时间。隔音效果较好的门窗和室内隔音墙是重点,这样即便邻里有吵闹声等,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噪声对老人休息的干扰。
原则二:家具选择要遵循一稳二稍高三无棱角。老人行动不便,难免经常有一些滑倒磕碰。首先家具不宜有太多棱角,同时如椅子、凳子这些家具应该一方面方便提拉推动,另一方面则要有稳固性。除此之外老人往往容易乏力,太软太矮的家具都不适合,沙发或床都可以选择比普通型号略高略硬的类型。即便腿和腰发力不足的老人,也可以通过支撑力轻松起身。还要注意,储物的设计也不要过高或过低,以免老人登高或下蹲造成扭伤。
原则三:设计避免“傻瓜化”。很多人尽量把老年人的空间设计得很“傻瓜化”,省去了他们自己劳动的空间,其实这是不对的。老年人大多数喜欢生活自理的感觉,厨房的台面不要太低,否则需要弯腰和低头。子女往往认为给老人请保姆或者自己去亲自照顾就行,其实只要老人力所能及,可以鼓励他们多参与家务。
原则四:保证“安全”最关键。老年人许多方面和孩子很像,因此家里装修使用的材料安全非常重要。很多老人腿脚不好,地面最好使用防滑材料,比如厨卫可用防滑瓷砖,起居室的地面可以考虑木地板、橡胶地板或地毯。但是必须注意,局部地毯边缘翘起会造成对老年人行走和轮椅的干扰,所以还应避免使用有强烈凹凸花纹的地面材料。
室内避免采用反光性强的材料,以减少炫光对老年人眼睛的刺激。墙面也不要选择过于粗糙或坚硬的材料,最好处理成圆角或用弹性材料做护角,避免对老年人身体的磕碰。
编者的话
许多人平时远在异乡打拼,每年只有节假日可以回老家看看父母,在全家欢聚团圆之时,有没有想过: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老人们平时一般节俭惯了,一套房子往往一住就是几十年不变样,有时也确实需要子女帮助督促改善一下居家环境。通过帮父母改造“家境”这样小小的改变,带给他们更多的便利和舒适,不仅是对父母的帮助,也让身为子女的我们更放心,而这些只需要我们的细心体察和举手之劳。
(摘自《中国妇女报》2018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