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教育未必是好事
2018-08-23姚乔
姚乔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学科。关于什么因素会影响人的心理成熟度,发展心理学家始终争论不休。一部分心理学家支持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受环境的影响。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说:“假如给我一打(12个)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不用考虑天赋和种族,随机把他们训练成医生、律师,或者乞丐、窃贼。”另一部分心理学家支持遗传决定论,他们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遗传基因决定的,与外界环境和教育无关。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爬梯,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实验对象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爬梯训练。在第54周末的时候对两个孩子的爬梯能力进行测试,此时T练了7周,而C只练了2周。
哪个婴儿的成绩会更好呢?大多数人认为肯定是训练了7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成绩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习了2周的C比练习了7周的T爬梯水平好,C能在10秒钟内爬上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格塞尔分析,让婴儿在第48周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均没有做好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而让孩子从第53周开始训练爬楼梯,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做好了学习这一技巧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这个实验已经过去了近90年,现在婴儿的运动能力也大大提升了,但直到今天,这个实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仍有很大意义。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在孩子的心智、身体尚未成熟之前,成人需要耐心地等待。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时间表”并不能达到加速孩子发展的目的。
超前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近年来,一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便接受小学教育,企图通过“笨鸟先飞”的方式让孩子超前于同龄人。于是,原本应以游戏为主的幼儿教育变成了生硬枯燥的课本学习,让3~5岁的孩子写汉字、背长诗、做加减乘除。这种教育提前化的现象被家长们看作是“一切为了孩子”。可是,结果真的是这样吗?
据报道,武汉的一位妈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5年内花了12万给儿子瑞杰报了17个培训班,瑞杰5岁时就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课程。据了解,小瑞杰每周只能休息半天,每天都要学到晚上9点才能回家。然而,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大脑还处于发育期,心理和思维都不成熟,将孩子置于似懂非懂、似学非学的状态,会破坏他日后的学习兴趣,影响将来的课堂学习效果,也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家长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一些家长认为提前向孩子教授文化知识是对孩子智力的开发,然而这种想法却是错误的。正常来讲,3~6岁的孩子应该在游戏中提升心智。若家长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时间,让他们去学习文化知识,忽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必然导致其心智发育受到影响。虽然表面上,孩子可以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但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甚至孩子长大后,也可能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
家长的攀比心理在作怪
为什么许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过早接受教育呢?某种程度上源自家长的攀比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过早地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和家长迫切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花心思,多是希望孩子能完成家长的心愿,如名校梦、留学梦等。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于其他人,有的家长甚至早早买好超出孩子学习范围的书籍。然而,家长们并不了解“起跑线”的含义,认为“起跑线”仅指的是文化教育,其实它还包括孩子的性格、品质和兴趣等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
有的家长不去分析自己孩子的特长和优势,一味地盲目跟风,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去学舞蹈,马上也给自己的孩子报舞蹈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去弹钢琴,马上花重金买架钢琴回家;看到亲戚家的孩子练书法,又马上买回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让孩子练字……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通過鼓励的方式,而是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应该说,家长盲目攀比的不良心态,是导致教育提前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的重要原因。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首先,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陪伴和引导。因此,家长首先应摆正心态,摈弃攀比和急躁心理,发现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孩子的优势和兴趣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使孩子更好地成长。
其次,父母站好教师的第一班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持久的。家长应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自由、平等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过程,顺应孩子成熟的轨迹,适时的提供教育,不可揠苗助长。
再次,把孩子当作独立完整的个体对待。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我的,就应该听我的。然而,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不是玩偶。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给孩子表达想法和做出选择的机会,而不能变成“我要你怎样你就必须怎样”的命令式教育。
最后,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玩耍。心理学认为,幼儿时期孩子身心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主动性,主要方式是游戏。孩子需要通过游戏认识自己,获得勇气,克服内疚感和恐惧感,从而得到成长。不要让大大小小的补习班填满一个3~6岁孩子的童年。孩子只有玩得好,才能最终学得好。
诚然,当今社会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受环境影响,一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东奔西走地学这学那,心里肯定是着急的。还有一些现实因素,如小学入学考试难度增加,家长没时间带孩子,或者孩子精力太旺盛,为了消耗孩子的精力,一些家长不得已将孩子送进辅导班。我们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但是报辅导班时,家长一定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阶段和兴趣的学习内容,不仅关注孩子对知识常识的了解,更要关注孩子情感、性格、行为习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