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2018-08-23王力

银行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金融中心经济体

王力

当前,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这将迫使全球金融业面临重大调整。与此相对应,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发展也将面临严峻的诸多的不确定性。为此,本文以伦敦金融城英国智库机构Z/Yen连续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评价报告数据为基础信息,来分析研判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评价综述

GFCI介绍

伦敦金融城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是对全球范围内各大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最为专业和权威的评价。从2007年开始,该指数对全球范围内的46个金融中心城市进行评价,每年3月和9月定期更新以跟踪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变化。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已经发布21期,目前评价对象也已扩充到106个金融中心城市。本文基于该指数最新一期,即2017年第21期金融中心城市指数主要内容进行评价分析。所有数据来源均来自于该机构官方网站——金融中心信息网IFC。

评价方法

GFCI指数的评价方法利用了两方面系统数据——特征性指标(外部指数)和金融专业人士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为全球106个金融中心城市进行分类、评分和排名。

关于特征性指标

通过建立数据评价模型,收集相关城市的各类特征指标数据并进行层级运算处理,最终获得总体评价得分。特征性指标共分为五大类,分别是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業发展水平、声誉及综合竞争力,具体因素内容如表1所示。五大类特征指标总计包含101项针对城市和国家或地区的量化数据序列,所有数据均来自于权威机构的统计公报和官网,基本上是公开数据。数据序列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家数、金融资产规模、金融市场成交金额、商业环境排名、外商投资情况、国际化水平、政府服务效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关于专业人士调查问卷

问卷数据排名方面,第21次GFCI选取了1946名来自于跨国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和政府学界等金融界中高层人士作为调查对象,上述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来自于亚太地区(占比接近一半),其次为西欧和北美,以及全球其他地区。所有问卷都设计成统一的客观选择性问题,五十多个问题涵盖宏观经济、营商环境、监管法治、税收、基础设施和人力成本等因素。通过统计受访者对标的城市主观评价打分情况,给出最终得分和排名。

指数评价

第21期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评价,共选取了全球106个金融中心城市进行评价,其中18个城市由于网络问卷反馈数量不足,没有列入最终评价排名,而单独列为候补金融中心城市。最终得分排名前五十的金融中心城市如表2所示。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评价结果分析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分类

GCFI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分类聚焦于两大维度,分别是“联系性”(Connectivity)和“多元性”(Diversity)与“专业性”(Specialty)。前者着重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对外关联性,主要是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影响力和金融行业的辐射范围,并分为面向全球金融市场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面向某个地理区域(主要是指大洲)的国际性金融中心以及面向国内市场的本土金融中心。后者则根据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产业业态构成、金融服务产品特别是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产品服务的多样化和专业化程度,分为兼具专业化和多样化的领军者城市、偏重于多元化、偏重于专业化和两者表现都不突出但具有成长潜力的新兴竞争者(contender)城市。具体十二大分类和城市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最左侧第一列的12个城市,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龙头。其中包括公认的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的老牌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巴黎、法兰克福和日内瓦等,也有新兴经济体中的区域金融中枢城市,如香港、新加坡和迪拜。北京作为中国内地金融总部机构特别是国家级金融机构总部聚集地区,金融业态类别丰富完整,金融资产规模巨大,与之对应的是北京作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总部和知名主权投资基金所在地,对国际金融秩序影响力很强。因此也入选最高层级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虽然国际影响力同等巨大,但上海缺少国家级巨无霸金融机构法人总部,金融业态主要围绕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金融要素市场展开,资本市场服务行业和涉外金融服务行业更为发达,入选为全球性更具专业化竞争优势的金融中心城市。

中国内地的深圳和青岛也存在和上海类似的情况,其中深圳综合实力更为突出,但缺少大型银行类金融机构总部,金融业态也更多围绕资本市场展开,“偏科”情况较为严重。青岛则作为贸易口岸城市,缺少法人金融机构总部,各类金融业务主要由外来分支金融机构主导,以服务外商和外贸进出口企业为主要内容。同时,上述两个城市的对外影响力仅局限于亚太地区,所以被评为国际性专业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广州虽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开展贸易的重要商贸口岸城市,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但金融业务普遍大而不强,缺少高端金融业态的目标客户群体和服务对象,在专业性和多元化方面都不突出,在分类评级中入选第二等国际性新兴金融中心城市。

第三列的四类金融中心城市,基本上都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本土金融中心,最为典型的是中国台北,金融业务基本由本土金融机构主导,本地金融机构数量繁多,但大部分业务面向本地市场、企业和消费者,对外金融活动和与其他金融中心联系并不密切(相比较于全球性和国际性金融中心城市)。中国内地最后一名入选的城市大连,虽然与广州、青岛同为外贸口岸和航运枢纽城市,但不论是对外经贸活动覆盖的地理范围还是航运中心规模地位都有差距,排名得分比较靠后,仅仅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特大城市和发达小国首都一同归类为最后一档,列为本土性新兴金融中心城市。

特征指标评价体系

GFCI特征指标模型的评级体系,将一百多项量化指标归类为商业环境、金融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声誉及综合五大类别,并对所有样本城市的五大类指标得分情况进行汇总排名对比,得分前十五名的金融中心城市如表4所示。

營商环境指数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都是来自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北美地区的城市数量最多,达到8个,超过一半,这反映出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和资本市场表现较好,对北美地区金融中心城市得分加成较大。而东京的该项细分指标大类排名则低于总分排名,说明日本经济总体形势不景气对金融中心城市得分影响较大。从该项指标相比上期变动来看,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而欧洲的金融中心城市苏黎世,受欧洲政治安全环境不确定因素影响,得分出现下降。

金融业发展水平指数排名前五位与总分排名顺序基本一致,同时比较上期波动不明显。该类指标作为与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反映的更多是金融中心城市内的竞争力和硬实力,很难短时间出现较大变动。尽管如此,中国内地上海和深圳两个城市,排名分别上升4个和7个位次,成为唯一入选十五强的发展中国家城市,这样的表现难能可贵。这充分说明,经过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加入WTO之后的十几年发展,上海和深圳本地金融企业日益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环境,成长壮大并开始拓展海外业务,带动了本地金融产业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指数排名,是新兴经济体最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香港、台北和中国内地的上海、北京,中东的迪拜都入选前十五名,该项大类指标得分排名明显高于各自总分排名。这一方面反映出,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对金融中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较大,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和速度领先全球(直接反应在基础设施排名上升的幅度和速度);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虽然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完备,但由于城市建设历史较长,基础设施维护保养不力,年久失修,基础设施总体水平日趋落后于新兴经济体同类城市,政府层面一致强调加大基础设施更新建设力度,但实际表现并不明显。

人力资本指数排名,这一类指标体系,既包括了人才资源储备、高端人才竞争力等因素,也涵盖了面向金融界中高层人士的生活消费环境水平(包括生活服务设施的多样性、可得性、性价比和安全性),在这方面,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拥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第21期排名值得一提的亮点是上海,该类指标提升名次高达18位,说明上海城市主管部门在吸引境内外优秀金融人才方面,做了很大努力,获得了良好的成效。此外,自贸试验区设立运营便利外来工作金融界人士购物消费需求,大批国际一流的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落地,都极大改善了上海国际金融人才生活工作环境。北京虽然面向国际金融界中高层人士的生活服务设施并不逊色于上海,但是恶劣的空气质量环境,极大地拉低了该项评价得分。深圳虽然总分排名靠前,但该类指标未能入围前十五,可能主要由于过于临近香港,以金融界中高层人士为服务对象的消费生活服务行业被吸引到香港,导致本地相关行业发展水平较低。

声誉及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主要涉及城市品牌影响力、创新能力和多元文化等。英美发达国家长期掌控国际金融市场话语权,其城市品牌影响力自然独领风骚。而新加坡、悉尼等新兴移民城市,东西方文明交汇,在多元文化融合方面占据独特的优势。上海作为该类指标唯一入选的中国内地城市,一方面坐拥百年历史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积淀,又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日益成为吸引世界金融界人士目光的焦点,在声誉及综合竞争力方面的排名在不断上升。

五大行业指标排名

GFCI第21期的调研机构,除了对一百多个金融中心城市总体得分情况进行排名,还通过不同金融子行业从业人士的问卷调查结果,分行业对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得分靠前的十几个城市进行了排名,在银行业、资产管理业、保险业、专业服务业和政府监管五个细分领域得分排名靠前的十五个城市如表5所示。

银行业指数排名。前五名城市与总分排名基本一致,纽约华尔街作为世界知名银行业机构的总部聚集地,依然牢牢占据银行业金融中心城市的头把交椅。香港和新加坡虽然本土银行业机构发展水平不高,但作为跨国银行机构亚太业务中心和区域总部所在地,银行业竞争力依然遥遥领先(其中香港银行业竞争力中中资银行贡献最大)。北京、上海和广州都在这一细分领域入围全球十五强。其中北京作为全球最大的四家银行机构总部所在地,银行业竞争实力自不待言。上海也拥有交通银行总部、浦发银行等资产规模全球领先的银行业机构,并吸引了众多的国际性银行机构设立法人总部和分支机构。广州作为GFCI评价新入围的城市,相比其他金融业态,银行业发展一枝独秀,不仅拥有广发银行等全国性大型银行总部,由于广州市和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与世界各地频繁而广泛的贸易联系,也是中外资银行开展跨境贸易金融业务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南沙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规划建设世界级离岸人民币跨境交易中心,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广州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资产管理业指数排名。前五名城市与总分排名基本一致,世界管理资产规模排名前一百的盈利性资产管理机构,几乎绝大部分总部位于英美两国,而总部设置在纽约和伦敦的就有几十多家。行政总部位于欧洲小国的资产管理机构,其主要业务部门也基本上分布于纽约和伦敦两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香港和新加坡,同银行业格局特征相近,缺少知名的本土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行业主要由国际巨头企业把持,围绕香港和新加坡两大交易所开展业务。上海在资产管理行业国际金融中心排名方面,高居世界第六名,主要原因在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为世界第二大证券资本市场,培养了一大批本土资本市场服务机构,这些机构不断成长壮大,竞争力逐步向国际一流机构看齐,本土资产管理行业竞争实力高居新兴经济体首位。在这一细分行业领域排名中,深圳排名也十分靠前,深圳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拥有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相应催生了发达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PE/VC类投资机构,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独具亮点,与位于美国硅谷湾区的旧金山十分类似。北京和广州,由于缺少证券交易市场,资本市场服务行业不够发达,没有入围全球十五强。

保险业指数排名。前五名的次序与总分排名略有不同,伦敦作为世界保险业当之无愧的中心城市,拥有享誉世界的伦敦保险市场和几百年历史的劳合社等保险专业机构,在世界海运保险、再保险等国际业务市场份额中占据绝对比重,因此保险业得分排名高于纽约。新加坡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航运中心,保险业特别是国际化保险业务发展水平高于依托本土和中国内地市场的香港。在这一细分领域排名中,中国内地城市排名最靠前的是深圳,高居第六位,超过了波士顿、苏黎世等老牌保险业重地,这与深圳30多年经济发展中,涌现出了以平安集团、安邦保险集团、富德保险控股集团、生命人寿、华安财产保险、阳光保险、前海人寿为代表一大批极具活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本土民营保险企业有着很大关系。北京和上海也拥有众多本土保险企业的总部和外资保险机构,但保险企业多为国有控股,虽然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却相较深圳的民营保险集团存在一定差距。上海的全球保险业金融中心排名14位,北京则没有进入全球十五强。

专业服务业指数排名。专业服务业主要指的是会计、法律、税务等商务领域现代服务行业,这一行业涉及法律法规制度环境较多,英美国家在这一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从排名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前八位的城市都是来自于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东京虽然综合经济实力和金融机构竞争力雄厚,但排名依然相对其他细分金融业较为靠后,仅仅排在第九位。这一细分领域排名中,没有中国内地城市入选,是分行业排名五个榜单中唯一一个没有中国内地城市的榜单,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因此,中国内地金融中心城市,要在发展国际金融业务,提升国际金融业务竞争力的同时,更需要重点提升专业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提升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政府监管指数排名。前五名构成与总分排名构成相同,但具体位次有所差别。香港和新加坡仅次于纽约,在这一细分排名中分别位列亚军和季军,这体现出两地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水平。中国内地城市中,上海和深圳排名出现上升,特别是深圳首次在这一细分领域跻身前十五名。上海和深圳,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在政府办事效率和法制化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在上海浦东和深圳前海开展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以来,推出了一系列优惠便利措施,促进了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提高了金融业务的开放水平。因此,两地在政府监管方面的得分明显上升。

声誉优势影响

由于GFCI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评价,分别采用的特征指标模型测算和网络问卷打分两种手段,每个金融中心城市分别对应一个基于客观统计数据分析和一个基于金融界人士主观印象两个分数,从两个得分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城市声誉对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得分的影响偏差。根据问卷平均得分高于或者低于GFCI模型测算得分,被评测城市可以分为声誉优势和声誉劣势两大类。其中声誉优势(问卷平均得分与GFCI模型测算得分的差值绝对值)前十名城市具体名录如表6所示。

声誉优势城市中,排名最高的是新加坡,作为享誉全球的花园城市,新加坡以其良好的城市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府管理和多元和谐的人文环境著称于世,受到了外来人士特别是金融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因此主观问卷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其实际金融业发展水平。在在中国内地城市中,青岛、上海和深圳都先后上榜,特别是青岛的城市美誉度高居第二,说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在经过新常态下结构调整后,继续保持良好的活力和发展态势,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沿海金融中心城市,受到了世界各地金融商务人士的一致看好,获得了超过其自身金融发展水平的良好声誉。

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通过样本城市的指数得分排名,对比历年评价结果,全面而具体地反映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发展格局的变迁,其中从全球范围来看,最大的变动趋势依然是新兴经济体金融中心城市的快速崛起;从各大区域内部变化来看,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圈层体系也在不断深化。

新兴经济体金融中心城市快速崛起

19世纪中后期,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一历史事物诞生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起源地欧洲,并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而不断转移。先是在20世紀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转移至北美地区,随后又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凭借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亚太地区经济体崛起的引领开始转移到亚太地区。以中国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加速了这一转移趋势,在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历年的评价中得到明显体现。

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得分前五十名的相对排名位次和得分的变化情况,在50个金融中心城市中,来自发达经济体的27个城市,排名相对上一次总体上升3名,得分总体上升80分,平均每个城市的排名和得分仅仅上升了0.11名和2.9分;而来自新兴经济体的23个城市,排名相对上一次总体上升21名,得分总体上升160分,平均每个城市的排名和得分分别上升了0.91名和6.96分。在第21期GFCI排名前50的金融中心城市中,虽然新兴经济体入围数量没有过半,但总体表现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中心城市。

从排名和得分相比较上一期上升最多的十个城市分布来看,排名上升最多的十个城市中,有七个来自于新兴经济体,而得分上升最多的十个城市中,也有六个来自于新兴经济体。即使两个排名中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几个城市中,也有洛杉矶、温哥华和墨尔本等与新兴经济体联系密切的金融中心城市。第21次GFCI评价排名和得分相比较上一期上升最大的十个城市如表7所示。

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中心城市得分表现突出,一方面得益于长期向好的宏观经济增长表现,新兴经济体经济复苏势头强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数据,2016年经济增长率排名前二十位的经济体基本都是新兴经济体(其中中国排名第六);另一方面,从软硬件环境得分来看,硬件方面很多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中心城市已经远远超过发达经济体城市;而制度法规治理层面的软环境,新兴经济体也不断改善,持续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也孕育了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金融机构。这些因素都促成了新兴经济体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数的提升。

但总体向好的背后新兴经济体经济状况分化极大,并非所有的金融中心指数表现都很理想。亚太地区之外,前苏东地区、中东北非地区经济体的金融中心受所在区域外部环境、宏观经济影响,表现不甚理想。而拉丁美洲地区的新兴经济体,由于长期低迷的经济形势严重拖累的该地区金融中心城市的得分排名。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圈层不断深化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体系圈层化趋势由来已久,也是国际金融中心演进的重要方面。为了直观量化反映这一趋势,第21期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对主要金融中心城市的联系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联系性(Connectivity)不断上升,金融中心城市体系圈层化趋势日趋明显。

这种趋势与金融业态的本质属性息息相关。金融作为调配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中介组织,开展金融活动必然和外界发生频繁的联系,而国际金融中心更是高度开放的载体。作为国际金融活动的参与主体——跨国金融机构,本身依靠地理空间分布的庞大网络开展业务活动,相应地催生了金融中心城市之间的网络构建。这一重大趋势一方面是国际金融中心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作用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国际金融中心地理格局变化经过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不同等级金融中心孤立各自为战;第二阶段——金融中心争霸优胜劣汰走向单极化;第三阶段——处于核心地位金融中心的金融资源开始向外围城市扩散;第四阶段——点式金融中心演变为区域圈层金融中心体系),也是现实世界中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直接反映。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化,地区之间、国别之间、不同金融中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金融中心城市不同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分工比较优势,也是促成圈层化金融中心网络形成的直接原因。

具体到全球各个地区,金融中心城市圈层化程度高低也直接影响了一个地区金融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如北美地区,金融中心城市都处在高度发达的统一市场,金融中心体系圈层化最早、最为完备,也是竞争力最强的国际金融网络体系。而新兴崛起的亚太地区,区内金融中心城市所处经济体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不同、文化制度环境不同,加之地理空间广大分散,形成了规模最大、多样性最显著的国际金融中心圈层体系。地区之间经济合作日益密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崛起、东盟自贸区形成和“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广泛响应,使本區域内经贸投资活动不断扩大,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圈层化趋势的加快。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本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平均竞争力持续上升。反观前苏东地区、中东北非地区和拉美地区内部金融中心城市同质化竞争严重,彼此分工合作不密切,也是该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

猜你喜欢

金融中心经济体
非洲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金融动态:第3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概述
工作图什么?
新兴经济体分裂为三大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