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寓言教学
2018-08-23赖晓璐
赖晓璐
摘 要:近年来,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实施下,学校、教师以及家长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他们原来只看中学生的成绩好坏,而现在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思维水平提升以及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而语文又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从小学开始到往后的学习中都会学习,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感受到乐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本中设置了许多寓言故事,我想这是有一定原因的,寓言故事与其他文体的文章不同,它的语言简洁、生动,容易小学生去理解,每一篇寓言故事背后都有要揭示的人生哲理,并且通過阅读学生会学到其中的道理,还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性格特点,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发挥寓言故事对学生的作用。以下几点方法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寓言故事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对寓言故事的把握。
一、把握故事词汇,理解故事内容
虽然说在小学课本中的寓言故事比散文、议论文等其他文体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也要认真对待,理解故事的内容,对一些字词更要仔细把握,从而体会故事的意义与道理。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亡羊补牢》这一寓言故事中,其中“亡”的意思和往常理解是不一样的,“亡”有“逃;失去;死;灭”的意思,但在这个寓言故事中,“亡”是逃跑、丢失的意思,故事大意是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就还不算太晚。除此之外,在“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这句话中,“羊圈”的“圈”读juàn,而不是quān,读quān时是“圆圈”,像这样的多音字是很容易被小学生弄混的,因此文章里的一个字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样的字词,把握每个小细节,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从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把文章读通顺了并且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后,重点是让学生们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就是犯错误是常有的事情,但只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改正,就是好的。每个寓言故事都会有一个道理,在学生学习它的同时,它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这对思维发展还不完善的小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故事哲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大多数都篇幅简短,语言简洁,故事情节也非常地有趣生动,并且还蕴藏着一个丰富的道理,因此,学生普遍都非常喜欢学习寓言故事。利用这一点,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生活中领悟故事寓意,并且将学到的寓意应用到实际中。举个例子,教师通过教学《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使同学们知道每件事情都有它发展的客观规律,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只要辛勤地劳动、付出,和耐心地等待,总会有好的结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看到别人或自己揠苗助长的例子?”通过思考,学生可能想到一些曾经做过的事情,比如说,自己养的花想让它长得快一点,就浇了很多水;想要看蚕蛹变成蝴蝶时,由于心急就拿剪刀把蛹剪开导致蝴蝶死亡等等。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这样的事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寓意,并不只是纸上谈兵,要使学生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对待事情也要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不能着急,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三、延伸课外教材,扩大知识视野
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应该为学生们拓展课外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的素养。课本上的寓言故事大多都是中国的,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拓展一些国外的历史故事等,就比如说《徒劳的寒鸦》这个故事,这篇故事讲了宙斯想要选出一个最漂亮的鸟类为王,最丑的寒鸦为掩饰自己的不漂亮,便把其他鸟类脱落下的羽毛全粘在自己身上,然而在竞选的那一天它被其他鸟类所拆穿,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这个寓言故事告诉学生的道理是借助别人东西得到的都是假象,那根本不是自己的东西,教导学生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才是正确的。像这样,教师为学生拓展课外的知识内容,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思维发展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内涵,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寓言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发展能力和创造力、想象力,除此之外,还要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把寓言故事中的哲理与实际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芦万太.浅谈小学语文中寓言的教学[J].基础教育,2015年第6期.
[2]钟芳艳.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的几点做法[J].语文建设,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