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何以永流传?
2018-08-23石雅彬
石雅彬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如今又添了《经典咏流传》,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探索传统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这些综艺节目不断找到新的出口,让越来越多的人被传统文化吸引、浸潤。
以“时尚”形式寻得更多人的情绪共振
如今的电视综艺都在努力寻找和年轻一代情绪共振的渠道,家国文化的内容其实颇受他们的欢迎,但如果想要进入他们的世界,首先要进入他们的“视界”。近年来,大量中国风类型的歌曲火爆网络,歌曲中古典诗词的韵味、民乐和传统元素的大量运用,以及歌手中式风格十足的演唱,配以水墨山水、汉服翩跹,都让这些作品充满传统审美的独特韵致,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将传统文化以综艺的形式来传达,也是融入他们世界的一种尝试,近些年,不管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朗读者》《见字如面》,再到如今的《经典咏流传》,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不断刷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视野,让他们发自肺腑地感受到传统中华文化带来的震撼与美感。业界评论认为,《经典咏流传》成功让诗词与音乐、古典与时尚、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凝练并磨合出了“共同心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和地走近大众。
让青年一代接纳,这些节目真的做到了。从网络话题热度到网友评分,都显示出入们对于这些节目的喜爱,他们喜爱的不仅仅是节目形式,更多的是节目中蕴含的深厚底蕴,让大家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丰沛活力。文化综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主流力量,让文化变得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容易接近。
脱离了课堂和课本的刻板印象,传统文化变得更加有人情味,有共鸣感。通过这些节目,年轻人不再谈文化色变,不再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四书五经、四大名著,而是那么贴近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古代人的喜怒哀乐、生命与思考。他们逐渐开始接受、参与、欣赏,甚至以此为荣。当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开始主动参与并传播传统文化,何愁我们的文化事业不兴旺不繁荣。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概最早为孩子们所接触的就是诗,作为经典传唱人的王俊凯在节目中说:“从会说话开始,妈妈就教我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上小学学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的诗句(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在他看来,古诗词让他们这一代从小就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浸润里。因此,以古诗词为切入点,无疑很容易抓住年轻一代的兴奋点。
曾经火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重新点燃了国民对于记诵诗词的热情,一时间涌现出大量背诗、诵诗团体,朋友圈也常常被各类与诗词有关的内容刷屏,人们开始习惯用诗来表述自己的生活、心境,也习惯从诗中寻找共鸣。如今,《经典咏流传》让人们对于诗词的回味有了新的形式,尤其是进一步开拓了喜欢音乐喜欢流行的年轻人市场,“把诗词唱给你听”,多么简单又浪漫。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与情怀
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共同特点,也可以说节目得以立足的基础,那就是价值取向,被择选出来展示给大众的篇目都包含着清晰的价值取向,而这些才是节目策划者、文化传播者最为看重的。
弘扬传统文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挖掘文化中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价值内涵。正如节目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所说,“当伴着优美的旋律重温这些动人的文字,我们仍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对美好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
之前的《朗读者》《见字如面》通过朗读名人信件,除了让大众了解作品中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更是让人看到这些名家生活中所秉持的情怀、人生态度及价值观。而如今的《经典咏流传》,虽然表面上裹着流行音乐的时尚外衣,但是诗词内外激荡着的,依然是涂抹了温暖底色的共同情感。在节目中,创作团队尤为注重讲述人物与诗词、与音乐相关的人文故事或生命体验,他们将千百年流传下的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或境界与当下时代紧密结合,找到共同的精神之源,才得以让其中蕴含的中国风骨古今观照,得到传承和发扬。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高晓虹指出:《明日歌》里的惜时如金、《苔》里的平凡怒放、《定风波》里的旷达豁然、《鹊桥仙》里的爱情……从过去到现在,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家国的情怀,对生命的敬畏都是精神共通的。《经典咏流传》极好平衡了诗词旨意和旋律灵性的融会贯通。朗朗上口的是旋律,久久回响的是穿越千百年时光依然动人的思想之光。虽然没有一字一句地讲出来.可你就觉得处处是故事,都是让你能感受到的。
用创新为经典赋予新的生命力
诗词在古代本就是吟唱出来的,吟唱,才更能凸显诗句的音韵和节奏之美。近年,吟唱古诗也渐渐流行起来,一些创作团队尝试着将《琵琶行》《长恨歌》等千古名篇谱上曲,供人传唱,很受学生们喜爱,不少同学都反映编成歌曲的诗词更容易记忆,并且学会了就不容易忘。
《中国诗词大会》上一战成名的石家庄学院教师王子龙就十分推崇古诗吟诵,并且提出了一种十分简便的方法:“把你喜欢的歌曲配上韵律合适的古诗,唱出来就可以了,并不需要特别讲究和创作,比如《女儿隋》这首歌换上另外一首七律,一样朗朗上口,好听好学。”
和诗以歌的形式,正是激活古典诗词的一种新的渠道。在这档节目中,我们再次看到,流行和经典并不冲突,二者往往能够紧密结合,并衍生出新的经典。节目制作方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总编辑过彤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是在展示品鉴一件件古董,我们要让经典通过我们今人的创造活起来、流行起来。”康震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在传承的旗帜下,集合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共同传唱经典诗词,星素结合、老少同台、中外交融。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文化的‘共同情感从未改变。”
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不少作品并非照搬古诗词,也并非完全呈现传统的中国风格,而是在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了词曲的再创作,融入了更多现代的、民族化的、国际化的因素,比如谭维维演唱的《墨梅》在编曲上加入了一些铿锵有力的摇滚元素,使一首如诗如画的诗词骤然有了激荡人心的力量。这样的创作让作品更加新颖,更富有视听冲击力,更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
这种表现形式,也澄清了对于传承经典文化的一个误区。传承经典并不是只有继承,更重要的是要发扬,为经典赋予新的生命力,这样才能让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断地发展、壮大、生生不息。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因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更让几千年的悠久文明绵延不绝。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所说,在中华文化的孕育与发展历程中,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将博大精深的中华语言化成了连接时间、空间与情感的纽带,《经典咏流传》用朗朗上口、涓涓入耳的旋律,唤醒它们强大的力量感。也难怪众多观众留言称,节目巧妙地把诗词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用新颖的视听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