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梦“女儿节”:生机盎然的乞巧时代风采

2018-08-23张宇昕

现代妇女 2018年8期
关键词:乞巧陇南文化

张宇昕

碧波荡漾的晚霞湖畔,巍峨耸立的仇池山下,姑娘们用虔诚隆重的仪式敬仰“巧娘娘”,用动人的歌声祈愿幸福美好的生活,在“中国乞巧文化之乡”陇南市西和县,每年从农历六月最后一个晚上到七月初七,长达7天8夜的节日庆祝让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西北名城散发出浓浓的文化风情。

陇南乞巧经久不息、源远流长。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是有着千年文化传承与积淀的遗产,是将仪式参拜、诗词歌赋、舞蹈展示、美好期盼融为一体的节令活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乞巧文化的一代代继承与弘扬,随着时间的涌动,这个承载着人们美好希冀的传统活动逐渐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与价值。每一个“巧”字背后,都讲述着一段女儿的故事,在乞巧魅力不断凸显发扬的今天,在紧抓传统文化建设机遇的陇南大地,女儿们开始不断创新突破,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奋斗,让乞巧这一古老民俗彰显出美好的靓丽风姿。

承载千年的美好记忆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一首由李凤鸣老师即兴唱起的充满着浓郁西和风情的《迎巧歌》,带着我们走进了历史悠久的乞巧文化。

“众多民俗专家考证后认为,‘巧娘娘与乞巧节起源并流传于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每年7天8夜的乞巧活动,因持续时间之长、参与女性之多、传承之久远、程式之完整在国内独一无二,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李凤鸣向我们介绍,“姑娘们通过唱乞巧歌,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看法,既有与仪式相关的内容,也有很大一部分包括了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女性愿望的情感表达。”多年以来,作为西和当地人的李凤鸣对乞巧文化有着深深的感情,如今身为西和县一中老师的她,继续延承着曾在西北师范大学时对乞巧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她告诉我们,随着进一步的深入,对乞巧文化的研究不仅涵盖对风俗文化的搜集和整理,还将触角延伸到校园,计划将西和乞巧歌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高中阶段把乞巧文化引入课堂,这对建立西和本土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西和的村村落落间,乞巧活动成为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美丽见证。一直以来,像李凤鸣一样的许多研究者都在不断为乞巧文化注入活力,赵君平也是其中一位,初见时,便被她身上散发出的女性柔情与细腻所感染,作为省级乞巧文化传承人,那神秘又富有浪漫情怀的乞巧仪式,已然成为赵君平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她对于乞巧的初遇与喜爱,源于母亲心灵手巧的魅力与夜夜唱起的乞巧歌,源于对一年一度乞巧盛事的向往与追随,6岁时便成为乞巧人群中能歌善舞的小行家。绽放如她,“巧头”的重任在赵君平15岁时到来了,不负全村人的信任,从组织、编歌、排舞到行程规划、地点选择等各方面,这位初出茅庐的带头人团结村里的女性将整个活动打理安排得井井有条,精彩的仪式赢得大家的欢迎与肯定。“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有坐巧、迎巧、祭巧、唱巧、相互拜巧、卜巧、送巧7个程式。乞巧文化不仅代表着一方水土的习俗,它更是对真善美的传承和追求,鼓励女性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和品德,通过智慧与技艺去实现自身的成长。

要想让古老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传播与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身为连续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开幕式的导演,陈长江也有着独到的感受与情怀:“以舞台上原生态的形式原汁原味地表现出乞巧文化的内涵是关键,其中,无论是歌词创作还是舞台展现,整个过程中都会产生对女性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寄托,鼓励女儿们去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对于今后的创作方向,陈长江说:“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日益融合,讲好陇南故事,挖掘优秀的女性事迹,将乞巧传统中的‘巧‘德与现代女性的‘自强‘拼搏相结合,让崇尚智慧、热爱劳动的文化精髓‘活起来,这将有力地展现出女性在新时代中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心灵手巧绽放幸福未来

陇南乞巧女儿节至今已经走向第10个年头,通过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愿景的方式,将有着丰富内容和显著成果的乞巧文化,与西和乃至整个陇南地域文化特色和经济增长融为一体,女儿们的智慧不只局限于祈愿与传统美德,而是随着妇女地位的提升得到了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她们用最真挚的情感和力量酝酿着与时俱进的聪明才智,永恒的魅力便深深地扎根在陇南大地,流淌在乞巧文化世代相传的奔腾长河里。

走进卢海燕的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挂满了剪纸作品的一间小天地。我们一边观赏,一边赞叹于她灵动的手指和流畅的作品,以及她对乞巧文化内涵的感悟。受祖母和母亲的影响,自幼酷爱剪纸的她已经将这项技艺传承了30多年。卢海燕向我们展示着她一系列与乞巧相关的剪纸作品,从乞巧程式到各个环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和意境烘托,令我们仿佛深临到那场热闹非凡的盛会中。她一点点展开包裹着的长长的卷幅,里面的系列故事一点点跳跃出来,像一颗颗红色的宝石,散发着独具乞巧民俗特色的光芒,耀眼夺目亦深沉厚重。卢海燕坦言:“我已将乞巧文化与剪纸视为生命中的一种缘分。”对西和家乡和乞巧文化的热爱,让她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地在剪纸艺术中不断挖掘与思考。当得知为了保护作品的完整,大卷幅上的剪纸作品都是靠她跪在地上拿牙签一点点粘在纸上时,我们不禁对她肃然起敬,这种工匠精神让她当之无愧地成为甘肃省优秀民间艺术家、陇南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卢海燕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让剪纸这种乞巧之乡古老的民间艺术走出西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把剪纸发展成为产业,为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而在西和县妇联办公室,刚刚参加了西和县扶贫项目推介会的何芳与吕小红格外开心,新的合作机遇正等待着勤劳智慧的她们。“小时候经济条件不好,常常编织一些小物件卖了换钱,给家里添置些衣物。白天干农活,晚上就借着蜡烛的光亮进行编织。”家住西和县稍峪乡王山村的何芳分享着她的故事,凭着果敢的性格,她与丈夫不但成立了西和县龙辉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而且带领当地妇女大搞草编产业开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她创办的西和县巧女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被指定为“全国妇联定点扶贫示范基地”,带动了200多位妇女凭靠草编、玉米皮编织、丝线编织等技术提高收入。2017年,何芳又被推选为稍峪乡妇联兼职副主席,通过妇联平台进一步扩大了对广大妇女编织技术的培训工作,“我们这里的妇女基本都会草编手艺,都是能手,基础好,经过培训后当时就能掌握技术。”她说,“大家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编织,平均每人1年能增加4000多元收入。通过政府和妇联对接,下一步计划专门建立流水式工厂,主推‘订单式销路,这对我们来说真是一个好消息。”何芳拿起手边的一个玉米皮编成的蒲团介绍道:“每年乞巧节前后都是产品卖得最火的时候,像这样的蒲团靠垫很受欢迎,加上车垫、杯垫等各式手工产品,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能达到三四万。”

此时,坐在一旁的吕小红也迫不及待拿起手机向我们展示起她们村的魅力。一排古色古香的木屋与长廊古朴而雅致地坐落在庭院间,这就是西和县石堡乡包集村乞巧传习所旁美丽的场景。长廊下,妇女们开心地坐在一起一边聊家常一边刺绣,她们都是手艺精湛的绣娘,一朵朵艳丽的花儿在针线间游走生香。传习所的桌子上,放满了精美的绣花枕头、香囊、绣花鞋、鞋垫、荷包等绣品,作为西和县包集绣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和村里的刺绣带头人,吕小红说:“乞巧文化带给我的不仅有祖上世代相传的刺绣手艺,更多的是独立自主的精神,看到姐妹们凭借双手挣到收入的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目标:将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产业融合“巧”发展

聪明能干的西和女性将古老的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生命,破土而出后的奋斗与成长无一不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巧”字开始在各个行业生根蔓延,乞巧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劳务输出等方面开始深度融合,乞巧文化就像一颗明珠,照亮了更加绚丽多姿的时代身影和涌动其中的产业方向,有力助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见到西和县英才中介服务公司负责人马红英时已是下班时刻,但是她的电话依然响个不停:“马总,你们的‘巧嫂‘巧妹最近还有没有?”“我们现在需要一批服装厂女工。”几通电话基本都是同样的内容,马红英笑着说:“陇南女性朴实、勤劳、聪明,‘巧嫂‘巧妹劳务品牌深受各地企业的欢迎和喜爱,借助在外务工,她们可以给家庭带来不少的经济收入。”她的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职业介绍、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已与华东、华南、西南及西北地区等几十家大型企业签约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通过乞巧文化打造并提升劳务品牌的影响力,为一批批经过培训的劳务人员提供工作的途径和平台,这是我们始终努力的方向。”马红英认真地讲道,“一些中年妇女外出从事家政服务员、月嫂等工作,接受到新事物后的她们不但凭借劳动挣得了收入,而且整个人的气质有了很大的改变,她们更加乐观、独立、自信了。”

西和姜席镇姜尧村是国家4A级景区西和晚霞湖风景区所在地,苍翠起伏的峰坪怀抱着整个湖面,婀娜多姿的荷叶含羞待放,碧波湖水轻轻地泛着银边,一尊巧娘娘的雕塑温柔地望着大地,这是一幅世外旖旎的绝妙美景,而浓郁的乞巧文化氛围和原生态的乞巧活动大力促进了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王芳英正在湖边的家中打扫着院落,迎接下一批客人的到来。本着诚实守信、干净整洁的理念,他们一家人将自家的农家乐经营得热闹兴隆,从装修到布置花了不少心思,连房间里的草帘子都是从南方专门采购的。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巾帼示范农家乐”的奖牌被高高地挂在墙上,这份荣誉令大家感到特别开心。和王芳英一样,邻居赵亚金家也将经营农家乐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渠道,她们纷纷说道:“周末和假期时来的游客比较多,尤其是每年乞巧节前后生意更好,大家能一边参与热闹的乞巧活动,一边放松心情去享受晚霞湖的美景。我们都想着能慢慢扩大经营范围,把农家乐办得越来越好,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和、了解乞巧。”

沿着徐徐凉风的晚霞湖行走,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千年传承的乞巧文化散发出的蓬勃活力,如今,“巧”不仅代表着一份憧憬,更是改变自身价值的方向。“乞巧节”文化效应已成为助推西和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而广大妇女们更是在这个大舞台上实现自我、放飞梦想,成为宣传展示陇南独特魅力、弘扬乞巧文化的必不可少的巾帼力量。

猜你喜欢

乞巧陇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潭山乞巧
藕断丝连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谁远谁近?
A Study on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Oral Ability
甘肃陇南市青联推动青年创业活动
七夕,向织女乞一双巧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