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2018-08-22朱希璇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1期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会计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速度的加快,企业想要生存并发展,必须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因而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强调准确的成本信息对市场和产品决策的重要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此发展,一种能够有效控制成本——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本文分析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和联系,作业成本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是成本会计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法;成本会计

一、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述

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的集合体。换言之,作业是指某个组织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事项。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

(二)传统成本法的概述

传统的成本计算系统以产出量为基础,采用较单一的间接成本分配率,将间接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往往会使生产量大、技术上比较不复杂(不是很精密)的产品成本偏高;生产量较小、技术上比较复杂(比较精密)的产品成本偏低,形成不同产品之间成本的严重歪曲,使得出的成本指标不能如实反映不同产品生产耗费。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作业成本法是适应新环境新决策需要的比传统产品成本计算更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重点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作业成本计算实施作业管理。其不仅给企业成本提供精确的信息,而且能够揭示出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抓住关键作业,使采取的管理措施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和增加企业价值。通过作业分析,管理者能识别并消除那些“不增值作业”和浪费,并能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以下是它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

(一)成本核算的对象不同

对成本计算对象的认识不同。在传统的成本论下,人们较为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其集中表现在成本计算对象的单一性上。即传统的成本计算对象仅仅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而且一般为最终产品。而在作业观念下,人们不仅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更关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的形成原因,从而它要求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即不仅把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且资源、作业、作业中心,制造中心均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二)成本计算的程序不同

传统成本法下,所有的成本都分配各产品,首先将归集起来的辅助生产部分成本费用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然后将归集的生产部门总费用分配到各产品上去。(资源——成本库——产品)。作业成本首先要确认费用从事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发生多少成本,以作业作为归集成本的成本库,然后再依据对应的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上去。(资源——作业——产品)。

(三)成本核算的范围不同

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成本的核算范围是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制度下,成本核算范围有所拓宽,建立了三维成本模式:第一维是产品成本,第二维是作业成本,第三维是动因成本。作业成本产品的这三维成本信息,不仅消除了传统成本核算制度扭曲的成本信息缺陷,而且信息本身能够使企业管理当局改变作业和经营过程。

(四)费用分配的标准不同

传统成本法下,企业所产的产品按照其耗费的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作为分配基础来线形地分配各项间接费用。所以,间接费用是以一定的标准平均地分摊到各种产品的成本中。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算是一种近似的分配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动因为分配基础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首先选择成本基础,接着追踪资源,决定作业效绩评价,再选择作业衡量,分配次级作业成本,最后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法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进行间接费用分配,使费用分配、成本计算特别使比重日趋增长的固定制造费用按产品对象化的过程明细化,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比重缩减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三、作业成本核算与传统成本核算的联系

(一)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目的相同,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计算产品成本。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将间接费用按照某单一标准进行分配到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是先确定作业,然后建立成本库,再根据产品消耗作业的数量,把作业成本根据多个标准计入产品成本。

(二)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基本相同的。对于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两种方法都是采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方式。两者的不同点是对制造费用间接费用的处理不同,传统成本法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标准是单一的工时,而作业成本法是按照作业进行分配。

四、对作业成本法的评价

(一)优点

1.作业成本法,克服了其他成本计算的一些缺点。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产量基础成本计算法的缺点,在该法下,间接成本按产量基础分配给各个成本单位,而不管产量是否与间接成本有关,或者是否是这些成本的动因。

2.作业成本法有利于成本控制。这是因为采用作业成本法需要对间接成本进行详细分析,这将迫使管理人员去确定生产间接成本的各种成本动因。

3.作业成本法的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如果间接成本分配按更准确、更真实的基础进行的话,那么因此产生的产品成本信息就会更加准确。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業绩。

(二)缺点

1.作业的区分存在困难。和其他成本计算方法一样,在产品繁多的企业里,作业成本法仍要根据某种判断进行成本计算。

2.成本动因的确认存在困难。和其他成本计算方法一样,在作业成本法下,要找到一般管理费用的成本动因,或一个合理的成本分配基础,并不那么容易。

3.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很大。运用作业成本法必须对作业进行细分,搜集分析详细的数据资料,同时还要进行有关的培训,这样必然使成本提高。

参考文献:

[1]胡茂盛.作业成本会计相关概念辨析[J].事业财会,2003,(6).

[2]黄生权,李素娟.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2009.

[3]佟建立.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比较[J].齐鲁论坛,2011

作者简介:朱希璇(1992—),女,汉族,山东省滨州市,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7级会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作业成本法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在餐饮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物质流成本会计的核算原理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框架探析
新经济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应用案例探索与启示
作业成本法在酒店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产品成本动因分析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低碳环境成本会计研究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问题及策略探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基于项目嵌入式教学方法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