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地下空间规划为例
2018-08-22杨观宇
杨观宇
摘要:发达的地下交通以及超大规模的地下开发量是广州金融城起步区最大的特色。由于地下空间规划涉及专业广、系统复杂,需在规划层面进行系统梳理和具有一定设计深度的规划统筹,对避免地上地下两层皮规划、规划无法指导实施等问题具有切实意义。
关键词:广州金融城;地下空间;统筹规划
广州国际金融城位于广州都市区的核心区域,是广州市贯彻实施“金融强市”战略,推进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金融城规划提出复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规划思路,通过地下空间建设为地区提供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以满足以高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金融中心的要求。
一、地下空間规划概况及统筹规划目标
地下空间依托地面组团功能布局,以轨道交通科韵路站、车陂南站、方城换乘中心站、九号码头站,四个地下交通枢纽为主导,以地下交通路网为骨架,以翠岛及方城地下空间为核心,形成"六心四轴七组团"的地下空间规划结构。
整个起步区地上总建筑面积445万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达213.6万平方米,地下共分五层开发,负一层为综合管沟、公交车站、商业及车库;负二层为商业、车库、地铁站厅层,以及连通轨道站厅和各地块商业的公共人行通道,提供完善的地下步行网络。负三层为轨道站台、新型轨道交通、停车及地下环路,通过地下环路,构建地下互联互通的停车系统;负四层为车库以及预留地铁线;负五层为车库、地铁4号线及广佛环城轨站台。
其地下空间具备开发与投资规模大,投资、建设、运营主体及种类多,空间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工程时间紧迫等特点。同时,限于地下空间建设不可逆性,以及规划层面地下空间在设计深度与广度的局限性,缺乏对地下空间从“城市规划-工程设计-施工建设-运营使用”的统筹考虑。因此,在城市设计及控规地下空间专项的基础上,又引入含地下空间竖向设计及建设规划在内的11个专项规划研究项目,对地下空间开展深度一体化的统筹规划工作,将所有与地下空间相关的规划建设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和宏观协调,通过建筑工程设计深度的规划设计对空间与系统进行验证,避免空间冲突、功能缺失等问题的发生,推动实现地下空间紧凑高效开发、资源品质利用的目标。
地下空间统筹规划从面向实施的角度,对交通、市政、建筑、景观等专项进行优化与整合,将地下空间与地面关系补充完善后纳入广州国际金融城在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作为下阶段各专项设计、建设及管理的指导依据。
二、地下空间统筹规划工作内容及意义
规划贯彻统一规划、统筹设计、上下一体、有序建设、刚弹结合、指导实施六大理念。按照“总体布局、重点先行”的思路,综合考虑地下空间功能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时序、土地出让及市场开发需求等因素,以“主要功能骨架先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设置、各建设项目逐步快速推进”方式进行规划、建设。
(1)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的统筹规划——地下空间研究广而深,专项融合度高
规划吸取国内外大型地下空间的建设管理经验,开展综合管廊及市政设施、地下空间商业业态、地下空间防灾、大型地下空间结构分缝变形等4个与地下空间直接相联的专项研究,以及绿色建筑技术、智慧城区、区域能源、固体废弃物分类收运处理、水综合利用等多个相关研究。
以地下空间控规为基础形成统筹、协调平台,同时纳入建筑、交通、市政、景观等多专业工程设计方案,从功能布局、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使地上地下规划进行了充分协调,实现地下空间多系统的完善统一,平面及竖向设计合理有序,确保地上地下一体化规划。
规划统筹明确了市政设施、道路、景观及地块各层层高,通过下沉广场、垂直疏散交通核、水平连接通道等节点设计,提出错层交接、中庭转换、平层衔接三种形式,把不同地块、不同层数、不同功能的空间有序串联,实现竖向设计的协调统一。
(2)精细化管控——公共利益最有保障,预留充足开发弹性的地下空间
规划提出“积木”骨架, “缓冲区”联系的规划控制模式,以实现地下空间连片统一规划、无缝衔接。金融城起步区地下空间利用相对独立的花城大道、临江大道公共部分搭建出“积木”主框架,在出让地块内预留地下空间“缓冲区”,在“缓冲区”内优先设置联系通道、逃生楼梯、公共下沉广场、市政管井等公共设施,实现出让及非出让地块地下功能与空间无缝衔接,解决了地下空间不同权属、不同建设周期及竖向的衔接问题,并预留了充足的弹性。
通过对地下空间公共属性进行分类,按照“刚性+弹性”规划要求来控制,明确金融城各地块地下空间各项设施的空间定位及建设要求,纳入控规导则,为地块出让规划设计条件的精细化提供基础条件。
(3)空间体验最优——以公共服务为主导、功能最紧凑集约的地下空间
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规划设置了地下公共步行通道、车行联络道、地下公交站场、生活配套服务功能,通过在三维立体空间对规划方案进行校核与优化,将综合管廊、地下新型轨道交通、过境市政车行隧道以及地下人行通道统筹规划布局在花城大道主干道道路投影范围,并处理好与地下公交站场及周边项目车库的衔接,为人与车都提供快速、便捷的交通体验。
规划提供不同等级的全天候、开放式的公共步行通道连通所有地块。除雨污水管线外,将所有市政管线统筹设置在4条干线综合管廊内,并根据河涌整治方案,优化地下市政设施走向及竖向标高,为其与地下商业冲突点提供更好的空间解决方案。
为实现地上地下的自然生态过渡,设置44个三种不同类型的下沉广场,把地面景观引入地下,并且高标准配置完善的地下公共设施,打造舒适宜人、以人为本的地下环境,与地面景观融合,塑造上下一体的高品质城市景观环境。
地下空间统筹规划通过对相关专项研究的统筹整合,将以往在建设运营的遇到的问题与经验前置于规划阶段,为今后的设计施工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使规划地下空间达到功能最合理,空间使用率最高,费用最省,方案最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城市规划地下空间设施的普查与测绘[J].张志媛,葛如冰.测绘通报.2013(S2)
[2]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规划方法论研究[D].郑明远.北京交通大学2012
[3]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问题研究[D].李冰.长安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