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分析
2018-08-22陈军
摘要:经济法基本原则内容运用将有效解决部分实际性的经济发展突出矛盾问题,为未来阶段的经济发展科学管理指明方向。本文将以经济法基本原则为分析基础,对其立法条件及原则项目等做逐一阐述,以此为各地区合理运用经济法原则管理经济体系建设发展提供参考性内容。
关键词:经济法;基本;原则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已处于高速发展建设阶段,为更好的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环境,科学的管理经济发展建设工作势在必行,尤其是经济法基本原则有效运用,对提高我国经济市场发展建设的标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我国早期阶段的经济法设立应用主要用于对大型企业贸易及国际贸易交易管理,随着改革开发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意义的经济法内容运用已不适用于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对于市场经济的管控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法应用原则,使传统的经济法管理内容更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发展与改革开发初期的经济体制结构已有较大区别,设计的经济法管理内容也更为丰富,为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法律参考依据。学术上对于经济法概念基本原则认知已从集体经济法内容转向个体经济体管理,通过合理的配置社会资源,实现对社会财富科学分配,从而保障经济法原则运用可在多种社会环境下发挥实际效用,为社会经济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二、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实际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内容主要涉及调解经济、公共权益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是经济法管理的重要纲要,同时也是我国未来阶段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更好的适应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需求,需要通过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深入探究,实现对经济法原则内容有效运用。
(一)调解经济原则
经济法调解经济原则主要适用于针对不正当竞争问题的解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控性,保护公众及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力求通过协调方式达成一致的经济发展目标,在保障公众利益的同时,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实际条件。调解经济法原则不是单方面的针对企业或个人,而是从利益被害方的角度出发,实现对利益内容的有效平衡,使利益各方通过经济法的调解原则能够多方获益,避免单方面的经济对某个经济个体做经济补偿,从大局观及社会发展角度出发,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协调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利益内容,使经济法成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及商品销售者利益的有效措施。
(二)公共权益原则
公共权益原则主要指公共条件下社会资源保障,根据经济法中社会公共权益维护理念,对危害公共社会发展权益及财产安全的形成做规范管理。公共权益原则同时也是矛盾调解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公共权益原则同样具备处理公共社会发展矛盾的基本能力。公共权益并不指单一的企业团体或组织,而是指社会发展大环境下的公共财产管理,运用公共安全原则,有效遏制破坏公共财产及财务的不良行为。例如某地区进行基础工程建设,某个人或组织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对相关的工程建设的阻碍或破坏,则需要通过经济权益管理原则,对其进行经济责任、民事责任及刑事责任等多种法律责任追究,从而达到维护公共财产安全的目的。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将现有的社會经济发展资源做充分整合,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持续的发挥固有资源的最大价值,以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进而建立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利用中心经济发展带动边缘化经济发展建设,总传统个体经济的发展延续向公共性经济发展建设迈进。个体经济发展实际上不具备良好的持续性,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经济资本的变迁速度较高,资本数量增减速度并不处于可控范围内,而公共经济发展则区别于个体经济发展,能够建立独立的经济发展体系,使本体系内的经济发展建设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以此保障经济发展建设的实际稳定性。我国的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多针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正当竞争与经济制裁,运用反制裁及反垄断方式提高经济发展建设公平性,一方面能解决经济发展管理的策略性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未来阶段巩固我国经济发展地位提供法律保障。
三、我国经济法立法的内容依据
我国现阶段的法治社会管理主要采用依法治国理念,所以任何的经济法原则运用必须有相关的立法内容作为法律支撑,以保障相关的经济法原则应用符合法律管理要求,以法律为管理及制约根本,进一步遏制违规使用经济法原则行为,为经济法的完善创造和谐的法律立法管理环境。
(一)高效性依据
资本市场的资产变化通常处于不可控范围,并不以单人意志为转移,所以经济法立法与应用必须具备高效性的基本特点,可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及时的做好管理与干预,并按照利益冲突双方的基本诉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科学及正确的法律判决结果,从而将经济法执法过程中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为利益受害方保障基本的财产管理安全,继而弥补经济法内容过于繁复的基本不足,提高经济法立法管理效率。
(二)宽泛性依据
宽泛性是指经济法立法必须能够涉及社会经济体制建设及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经济法管理的全面性覆盖,从基础防御性法律管理条件转向主动的立法条件运用,按照市场发展需求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法管理内容做合理条件,以此做好经济法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管理的有效同步,为后续阶段经济法管理更好的进行内容及法律条款完善提供参考依据,使经济法立法不仅局限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在社会大环境的经济发展建设方面亦可起到良好的规范性作用。
(三)特色性依据
特色性依据不是单一的强调经济法立法管理的对立性,而是运用公平性及平等性原则,提高经济法立法的合理性,根据当地人文环境及社会发展现状等,合理的配置相关的法律管理内容。经济法无外乎也需要接受特色性立法条件,按照区域发展文明程度及社会文化程度等科学的选择立法内容。例如某地区经济发展条件较为落后,相关的经济体系建设并不完善,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大型的社会经济团体及企业支撑,则在该区的经济法立法方面,可适当的放宽法律管理政策,在不影响公众及公共财产安全的前提条件下,给予一定的政府政策支持,一旦该企业或社会团体遇到经济纠纷风险,则要在保障双上实际利益的基础上为涉及纠纷企业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否则若该企业在本次纠纷中因经济风险而停止对该区的经济输出,则该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易受到实际影响与打击,所以现阶段的经济法建设更注重对反垄断立法内容的运用,以便在保障基本经济发展稳定的环境下尽可能的提供更公平的经济竞争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不同的原则所指定的管理方向及内容略有差异,需要合理运用不同原则开展经济法规范管理,从而有效利用经济法多项原则实现对市场经济法的合理条件,为公众谋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实际利益。
参考文献:
[1]张逸.新时期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贯彻、落实[C]//湖北省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2017年年会摘要集.2017.
[2]袁宇轩.经济新常态与经济法基本原则分析[J].俪人:教师, 2016(11).
作者信息:陈军,男,研究方向:经济法学,工作单位:上海财裕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