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幼儿教育之“道”
2018-08-22格桑曲珍
格桑曲珍
摘 要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中的道家,因其蕴含的基于本土民族心理而自成一体的哲学体系在时代的洪流中独树一帜,以道家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建构中国独特的教育学理论是完全可行的,“道法自然、行不言之教、率性而行”这些道家的哲学思想分别对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思维、教育准则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和指导意义。本文旨在挖掘道家哲学思想中所内涵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思维,对于探索幼儿教育采纳并借鉴先秦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教育精华,以客观科学的幼儿教育之“道”,对目前幼儿教育的发展理念提出可行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道家哲学;幼儿;幼儿教育;教育之“道”
中图分类号:G616,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102-01
道家文化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魅力,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哲学环境,以顽强生命力的姿态在现代社会闪耀着其智慧的光辉,道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生存思维、与世无争的出世原则,种种价值取向在实践中把抽象的思想形态具象化为中华民族的部分文化特征和精神内蕴。本文以先秦道家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为依据,挖掘其契合现代幼儿教育策略的实用理念,在取其精华,去其糟泊认知基础上,反思目前幼儿教育的缺陷,提出基于道家哲学思想的幼儿教育之“道”,为幼儿教育事业的思路转变提供有用的理论指导。
一、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与“道法自然”
在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思想,即是“道”,所谓“大道至简”,“道”看似一个简单的字却包含了无穷的意蕴,它是对宇宙整体、事物运行规律和万事万物生发起源的一种认识方式。“道法自然”道家这一思想不能简单的认为意指自然界,它是一种本体的存在载体,也是万物运行被束缚的客观规律,“道”即“自然”,“自然”即是无论是何种事物,何种状态,都在“自然”的范围中存在运行,没有任何缘由的先天就如此存在的一种状态,因此“自然”与“无为”是彼此不可分割的前后关联项。“无”和“有”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所谓“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无”本质而言在其内部隐藏着一种“有”的状态,因此它也是一种潜在作用的力量和动力,“有”是通过万事万物不同的形态来呈现的,因此没有一成不变的状态也是一种“无”,“无”在此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和动力。“自然无为”即是人、地、天在道的作用下采取的一种顺应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行为。
在古代,处于特定时代环境中的教育家对于人性的剖析尤为重视,道家的思想在指导教育和人的关系时也是如此。居于道家核心地位的老子认为人性的本真状态应该保持初生的婴儿那种“无”的状态,即纯洁自然,没有任何外在因素干扰最朴实本真的状态。因为在客观现实中,从古至今的人类随着历史发展,巨大的外在因素对自我主体本真状态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其进入现代科技社会,错综复杂的欲望把人变成了失去灵魂的欲望的奴隶,人性的堕落日趋严重。因此,道家哲学秉持一贯的追求,认为教育也该使人类达到类似婴儿般的纯真无邪的精神状态,恢复人性中的美好,顺应“自然”的状态即“返璞归真”。
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界出现了急于“拔苗助长”,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价值取向,幼儿教育的功利化就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而产生。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移植于幼儿教育目的,显然这种“自然”是幼儿处于自己发展应有的特殊时期和状态,幼儿教育于此应该顺应幼儿时期的客观规律和特点,以“无”为“有”的保持幼儿纯真无邪的人性状态,让生命原有的本质不要过早被世俗因素所污染,这是一种和谐的“自然”教育状态。
二、幼儿教育理念的“行不言之教”
“行不言之教”是道家教育思想的一个鲜明观点,与儒家“言传身教”同而不同,儒家重视说和做同时进行,“行不言之教”的“不言”不是表面看似的以不说话的方式而去教育学生,它的内涵是要达到“不教而教”的教育目的,教育者尽量不用语言的方式空泛的教育学生,而应以大量的行动,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为受教者树立学习的典型榜样,使受教者在实际榜样的影响下向教师学习,从而完成“不教而教”的教育目的。
现代教育理念以幼儿的主体自然发展为幼儿教育之本。道家哲学思想重视对待万物之“道”应秉持不主动干扰的思想,因此,对待幼儿教育应该在幼儿主动思考及行为的基础上呈现自己的天性,展示幼儿群体活泼多样的个性。家长和教师应该把主导者的角色授予幼儿,以“无我”的原则让幼儿在多纬度的自由空间中成长。
三、幼儿教育原则的“率性而为”
“率性而行”在道家的哲学思想中主要包括“无为”、“无欲”、“无争”的内容,反应到教育中即是以客观规律的底线为出发点,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发展隐藏于“无”的无为教育。教育者以自然之道的教育理念实施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幼儿群体充分发挥自我的自由天性,在“率性而行”的理念指导下师生和谐完成教育目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在我国道家哲学思想文化的启发下的发展空间将会是丰富多彩的,以道家哲学文化思想为引导,幼儿教育可以从中吸取有所裨益的有益成分。道家哲学传统的独特性和以一个中心出发多纬度的思维模式,有别于儒家异中求同和向中心集聚的思维模式。因此,道家哲学思想发散性思维的对于激发幼儿教育的本质形态和理念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喻本伐.中國幼儿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文洁.中国幼儿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下月刊),2010(5).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A].[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C].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