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2018-08-22邓冰霜
邓冰霜
摘 要 中学作文教学一直被视为教学难点,而其中的人物形象要想写得新奇别致更是难乎其难。如何提高中学生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已成为中学作文教学中一个难题。本文笔者拟试着从中学生的习作动机、习作兴趣等几个层面对中学作文教学中人物形象塑造问题做简要分析,目的是提高中学生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关键词 塑造人物形象;习作动机;习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033-01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指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教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仔细观察人物的言谈举止和神情心态,着力抓住人物的特征,细致摹写细节,从而表现人物独特的个性,这些方法虽也能奏效,但有其局限性。学生作文缺失个性,没有自己的见解,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一个模式,一个套路,缺乏个性特色,缺乏人物特有的魅力,达不到预期的写作目的。
其一,学生不易迅速抓住人物的特征,流于共性,例如同样是爱唠叨,性格不同的妇女唠叨的内容方式都会有所不同,而学生仅抓住其爱唠叨的共性,不作个性上的区分。
其二,不善于积累素材,以求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往往仅限于认真的观察这一个或那一个人物,写不出具有鲜明特征的个别人物,就人写人,当写作需要虚构故事时,常容易因脱离实在人物而使笔下人物流于空洞,不能“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以达到形象的真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培养他们由共性到个性,再由个性到共性的观察方法和积累习惯,我特地进行了一些具体的训练。
一、培养积极的习作动机,形成良好的习作心态
学生习作是个由积累到思考,再到表达、修改的系统过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要遵行这个原则。古人说“言为心声”,就是说习作尤其强调写真事、抒真情。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学生的情感、思维、想象和个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关系很大,学生只有在心情舒畅、心态良好的情况下,思维才能更活跃,情感才能更真实,想象才能更丰富,写作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挥,对人物个性的把握才更准确。“西风凋碧树”是创作伊始的艰难环境,“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独到的具有个性的探求精神。从心理角度讲,动机是一种个性的倾向,是引起、维持和促进行为产生,发展的主要非智力性因素。它能使行为不断持续,并引向一定目标。所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写作动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心态。让学生长远的间接动机与短近的直接动机相结合,既不操之过急,也不放松一次写作训练,帮助学生纠正一些因消积动机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持之以恒,树立信心,不断积累,坚持训练。养成“天天脑中有人物,写出来就与众不同”的良好习惯。有了这种写作动机,就能把自己观察到人物的独特个性形象描写出来。
二、激发浓厚的习作兴趣,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老师”。学生只有对生活中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对其形象的刻画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这中间的细节问题,诸如用什么方法,哪儿详定,哪儿略写;哪儿可以不写,留经读者自己去品味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凭着浓厚兴趣慢慢去充实的。反之,一旦对其丧失了兴趣,那就无从谈起成功了。都伍德沃思说过这样的话:“在一系列的活动中,除非能确立起兴趣,不然就一事无成”。他强调兴趣对做成一件事情的重要性。中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乏对习作最必须的兴趣,特别是对人物的塑造上,更是头痛。他们笔下的人物往往都是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而且多数人物都是扁平的,概括性的,缺乏感染力与生动性。因此,在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应该是这样,必须想方设法先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有着强烈的情感,把这种情感投射到人物身上,把人物装进头脑中,然后去积极表达,这样才能谈上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进而把作文水平提上去的问题。
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驱使人去接触更多的人物,从而获得大量信息,智慧能力才能全面发展。当然,广泛的兴趣与中心兴趣必须结合起来,才会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深入。没有广泛的兴趣,思维难以扩散;没有中心兴趣,则学而不精,思而不深,不会有主动的追求精神。“衣带渐宽终不悔……”就是对因为创作的心理需求而如迷痴的精神状态的描述。让学生既要有“物我两忘的精神”,又要练成“合众为一”写法,写出人物的鲜明的个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本身,热爱身边的人,在与人的相处中学会感恩,进而使之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想把生活中的人最真实地写出来给别人看。这样,学生带着美好的意图、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灵自觉地、愉快地去用笔回忆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才能把人物写丰满了,写生动了,写活了,使人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调动各种思维能力、想象力去构思文章,才能写出文笔流畅、构思新颖、又能体现各自特点的文章来。
总之,通过以上的训练,绝大部分同学对人物描写了入了门,他们写妈妈爸爸时不再是除发型、体型、眼睛大小无一例外,千人一面了。观察和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说明这种训练方式还是行之有效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良锋.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李海瑛.激发兴趣,提高作文能力.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