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声流不尽袁花开自有时

2018-08-22唐小意

湖南教育·A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

唐小意

作为黄皮肤黑眼睛的龙的传人,孩子们或许尚不能懂得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然而身为老师,却有义务在他们幼小的心田种下中国文化的种子。基于此,从2016年开始,株洲市荷塘区文化路小学开设《国学课》,在认真分析现状、汲取先行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内容依次为低年段蒙学:《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中年段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高年段子、史、集:《老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历代美文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背诵积累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适度地增删和调整,既有年级间调整,也有难度的调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国学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诵读

陶渊明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读经典,不必字字求通、句句落实,而应该首先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增加积累、丰富内存、予以熏陶。为了保护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笔者在执教《笠翁对韵·六鱼》时,把“羹对饭,柳对榆,短袖对长裾。鸡冠对凤尾,芍药对芙蕖。周有若,汉相如,王屋对匡庐。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故意错写成“羹对饭,柳对鱼,短袖对长裾。鸡冠对猪尾,芍药对芙蕖。周匡庐,汉有若,王屋对相如。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壮士腹内三尺剑,男儿腰间五车书”。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既明白了对仗,又巩固了押韵,一时间欢声笑语,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小高潮。除了错误提醒法之外,还有诸如小组对抗读、节奏变换读、拍手读、配乐读等诵读方法。

二、理解

我们主张国学教学“好读书,不求甚解”,并非不重视理解,反而要求做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利用直观的图片、有趣的故事、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视频等来帮助学生理解。

譬如,在教授《论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时,学生难以理解“輗”和“軏”,我们就通过古代车辆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輗”和“軏”都是指连接车子前一根横木和辕之间的活销。没有它们,车子就无法行走,正如人没有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信”的重要性。《笠翁对韵·五歌》的“眉淡扫,面微酡,妙舞对清歌。轻衫裁夏葛,薄袂剪春罗”,从字面上无法感受到其中的空灵与俊美。我们借助《西游记》中《天宫舞曲》一段的音乐和视频展示衣袂翩翩、轻歌曼舞的场景,让学生顿时入境润心。

三、背诵

国学课程的主要功能是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教我们珍爱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做有根、有魂、有民族文化基因的中国人。如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做到烂熟于心,让“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让“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呢?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接龙读、完形填空读、图文匹配读等。依然以《笠翁对韵·六鱼》为例,学生在完形填空读之后,通过推陈出新,既押韵又生动活泼地创造出《新六鱼》:“地对天,笔对书,高楼对茅屋。大江对小渠,猫咪对老鼠。宋徽宗,唐杜甫,唱歌对跳舞。公子摇蒲扇,农夫锄当午。女子幽雅讲礼数,男儿潇洒爱习武。月落乌啼,夜半钟声到客船;山青水秀,舟行碧波游东湖。”这就是言意皆出于其身了。

四、融合

人教版三年級上册《孔子拜师》,孔子自称孔丘,因为他向老子拜师,必须谦称自己的“名”。按照传统礼节,每个人称呼自己都称名。而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名为卑,字为尊,该称呼说明老子把孔子当朋友,没有以老师自居。老子以谦卑之心面对天下,这是一种不教而教。作为教师,既要看到面上的意义,又要看到背后的文化。

五、创新

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三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这样的考题情境是不是更能让古老的文字融入现代语境,历久弥新?是不是更能拉近学生与圣贤的距离,帮助他们学以致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创新经过了现代文化价值的过滤,使传统文化的精神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气息。

六、其他

每日一诵:确保学生每天有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课一练:每节语文课的“候课3分钟”,学生会自觉背诵国学经典。每期一查:每个期末的最后一周,查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量。由教研室组织国学教师,从“诵读量、诵读质、诵读面”等三个方面对全校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进行检查。每年一赛:每年四月,学校组织经典诵读大赛。大赛既有传统诵读名篇,也有改写篇目,融古今于一体,内容多样,形式不一。通过评比,定出“状元”“榜眼”“探花”,让学生们乐在其中。

宋代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无心,文化为心;生民有命,文化知命;绝学不绝,文化维系;万世太平,文化化成。国学经典教育,就是要把“文化种子”播撒在孩子的精神土壤上,相信种子,相信岁月,静待花开。终有一天,受过经典熏习的孩子们都会在人生成长的某个节点上“归来笑拈梅花嗅”。那,就是国人在畅游民族的精神家园!

【本文为省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成果,立项号B-59】

(作者单位:株洲市荷塘区文化路小学)

猜你喜欢

国学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垂”改成“掉”,好不好?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