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本回忆录
2018-08-22徐亮
徐亮
新学期开始,我便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写回忆录,将当下的点滴留到将来慢慢品味。
我将班上的48位同学平均分成8个组,每组发放一个超过100页的记录本。第一篇由每组的第一位同学来写,第二篇由第二位同学写,依次类推,等到第6位同学写完后,便将本子交给下一组的第一位。而且为了让学生避开自己的作业高峰期,我还给了他们一个特权,小组内部可以自由调整创作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的学业负担较多,可以组内协调。我给学生算了笔账:按一学期20周×5天计算,每个本子上每位同学至少有2篇日志,每个学期我们举全班之力至少能创造出8本回忆录。初中三年一共6个学期,那我们总共可以创造出6×8=48(本),刚好是我们班的人数。到时,我就可以将这48本回忆录送给同学们,人手一本,作为毕业礼物。
此言一出,学生兴趣盎然。更有甚者想象着多年之后,当大家都已变成糟老头和小老太,戴着老花镜,眯缝着眼睛,翻看着这泛黄的记忆,而后咧着没牙的嘴呵呵傻笑的场景。于是,教室里又“颠倒了众生”。我赶忙趁热打铁,对同学们说:“为了给将来的自己留点面子,所以,这项工作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第一,谢绝抄袭;第二,字迹工整;第三,写真事,抒真情。为了让我们的回忆录更加充实,热烈欢迎大家积极跟帖,也就是对别人的作品要积极回应。而且我们可以争取家长们的支持,让他们也参与到我们的撰写工作当中来。”“那您是不是也参与进来呢?”学生们立马将我一军。幸亏我早有准备———“我不但会参与,而且会全程监督,每天对你们的日志进行点评,怎么着也要留点墨宝给你们收藏嘛!然后再将‘文理可观者纳入我们的班级文学社素材库。”学生们不胜欢喜。
一番规划后,我们的回忆录计划便开始启航了。第一天收上来的作品便让我甚为欣慰:
有写给教师节的:老师,您辛苦了!忘不了清晨您陪我们早读;忘不了操场上的风吹日晒;忘不了您诲人不倦的专注神情;也忘不了您灯下备课的身影。您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时要查阅研很多资料;您仔细批改作业,有时直至深夜。别人有8小时工作制,您的工作时间何止8小时?别人有两天休息日,您又何曾有过真正的周末?
有写给新同学的:我觉得如果你胆子再大点,脾气再好点,嘴巴放甜点,别人的绰号少取点,玩心收拢点,作业按时点,上课认真点,那肯定就会是个人见人爱的家伙了!
有写给自己的:瀑布选择在悬崖放歌,一泻千里;老鹰选择在高空翱翔,博击长空;我选择在学海畅游,不负光阴。
有写初中生活的:现在已是晚上9点了,可是我的作业却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初中的功课与小学相比,只能用政治书里描述人民生活水平的那个词语来形容———“翻了几番”。我的笔尖以每秒20米的速度在作业本上超速运行着。啊,经过我的超负荷工作,终于只剩下最后一科了。
……
每一篇日志都是那样的工整、认真,有的还别具匠心地配上了插图。其中,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张同学的奶奶竟然在她孙子的日志后面附上了自己的大作:今天不知怎么回事,我孙子一回来就让我跟他一起写日志,说是老师讲这样可以促进家校交流,加强家校合作。我想,这也确实是个好主意……
看完张奶奶的日志,我百感交集,一想到老人家伏在桌上一笔一划写日志的情景,我就感动得无以复加。我立马打电话给张奶奶,向她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和敬意。我在日志后面回应道:第一天、第一次便在咱们的班级日志上看到了“家长作文”,而且还是奶奶辈的,心底里陡然升起一股敬意与感激。一种被肯定、被信任的幸福感袭满全身。我想,张奶奶的这段文字不仅是对我们班级工作的支持,更是源于对孙子的大爱。而这,也必将成为我们东城教育工作者的前进动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尝到甜头的我更是坚定了信心。于是,我以更严谨、更认真地态度做好学生日志的点评工作,并积极引导学生跟贴。例如,杨同学在日志中写道:最近班上刮起了“过生日风暴”———寿星当天要请全班同学的客,少则百来块,多则几百块。不请客的就会被视为小气,寒酸。而其他同学就要精心准备礼物,同样,出手也务必大方。大家虽然都不堪重负,但碍于面子都在打肿脸充胖子……
针对她的这篇日志,我首先从“文”的方面进行点评———诸如条理、详略、表达方式等;然后,我从“理”的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生日对同学们来说的确很重要,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方式来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呢?是拿着自己父母的血汗钱肆意地铺张还是用别人父母的血汗钱赚取暂时的欢愉?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生日真的不应该成为一种负累!在我坐了第一个沙发后,后面的跟帖便接二连三,有因为不堪重负大倒苦水的、有自我检讨幡然悔悟的、有感恩父母的、有献计献策的……一篇班级日志竟演绎成了一个主题班会。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我们的“回忆录”里不胜枚举,而我和孩子们更是乐在其中。上一周的家长会,我把我们的“回忆录”作为教学成果在班上展出,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肯定,还有家长为自己未能在上面留下文字而深表遗憾。我告诉他,机会多的是,因为我们会把这项工作堅持做下去,这是我和孩子们的约定。
(作者单位: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东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