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门声响之后

2018-08-22郑浓

中国摄影 2018年7期
关键词:摄影

郑浓

如何用一张充满意义的题图来概括同时开始本期关于图片编辑的探讨,编辑部颇费了一番思量后,选择了中新社摄影记者刘关关为腾讯《活着》栏目拍摄的“追星族”系列中的一张。画面中,放映着电影的大屏幕与手机小屏幕共同照亮了观众的脸,不少人一边在观看电影,一边在拍照、转发。这个画面形象化地呈现了移动互联时代人与影像的关系:在观看、消费影像的同时,也在制作、传播。在快门声响之后,影像如何选择、如何呈现、如何传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图片编辑—本期专题的主题。

广义的图片编辑发生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尤其是如今的海量图片时代,每天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图像,家庭相册的摆放,手机拍摄图片的删除与保留,摄影师个人网页、个人作品集((portfolio)以及展览的图片取舍和顺序……从生成到传播,图片编辑所涉及的图像流动性的任一环节、介质和环境的变动,都会对影像的意义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对于任何意欲自由掌控影像表达的摄影者,图片编辑都是必修课。

但是讨论图片编辑最方便的途径是从狭义的图片编辑界定,即作为职业的图片编辑入手,因为职业图片编辑工作的核心就是对图像流动和传播的专业化掌控。

图片编辑天生是一个幕后行业,属于更大的编辑范畴里的一种子行业。说到编辑行业的先进代表与偶像级人物,美国电影《天才捕手》中的主角原型—名编麦克斯·珀金斯算一个,他是海明威、F.S. 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等大作家的伯乐。即使盛名如珀金斯者,也仅限于业内熟知,绝大多数时候,编辑们认为自己从事的属于一种职业自豪感、成就感严重欠佳的行当,圈内人的各种吐槽是常有的事情。至于图片编辑是谁?大多数受众更是不关心的,只有少数的有心人会去看一眼版权页上的那个署名,普通观者眼中看到的是图片的精彩、印刷的精美、叙事的流畅、传播的广泛,却很少有人去想这一切背后有怎样的运作以及是什么人在操作。

近期,默克尔官方Instagram的一张加拿大G7峰会谈判的现场图片在网络上被热传。在照片中,默克尔身子前倾,感觉正在带头严肃地与特朗普交涉。有人甚至将此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进行了比较,认为这一瞬间充满了象征意义。但同样一个场景,在其它国家的摄影师手下却有不同的拍摄角度与瞬间:在白宫御用摄影师的镜头中,美国总统特朗普是被各国领导人簇拥着的,而安倍团队呈现的照片显示他双臂交叉胸前,像一个充满自信的积极参与者,马克龙的法国团队则将自己的总统刻画为特朗普的挑战者。这几张相同场景却不同角度的图片被放在一起,在一些摄影公众号的解读下,迅速变成一个全民的热点话题,普通受众开始意识到图像并非所见即意义,对图像的专业解读与引导,乃至图像生成传播的背后,都非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照片背后其实是图片编辑及其团队的操作与掌控。

本期专题力求多方位呈现图片编辑的不同层面,既有对传统图片媒体黄金时代的回顾,也有目前最新移動端平台图片编辑现状的分析;既有对主流新闻传媒图编团队运作方式的介绍,也有独立出版、自出版方面的图片编辑样本展示,还探讨了当代艺术展览中图片编辑与现场的关系。

专题里首先涉及的是职业的图片编辑作为影像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与摄影师之间的关系。作为国内传统影像类媒体最资深的编辑,李媚主编的那些影像类刊物、书籍,以及策划的展览深刻影响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摄影的生态演变,为中国摄影界注入了先锋的姿态与纪实的精神。谈到图片编辑与摄影师的关系,李媚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谈道:“摄影师和编辑是互相依靠的关系。” “编辑对摄影家们确实有很大帮助,甚至会使他建立一种自信。 ……所以从某种意义说有些摄影师是被编辑发现的”。尽管编辑工作始终贯穿着她近40年的职业生涯,但李媚对这个职业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图片编辑是很直觉的东西,不好谈。”

不好谈,是因为如何准确地传达摄影者、包括编者个人的感受和判断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相对于国家主流传媒编辑工作上的一些限制及硬性规定,独立出版机构、自出版以及摄影师本人的图片编辑出版工作有着相对自由的环境,也更带有个人的主观选择。作为每年各大欧美年度摄影书榜单中的常客,英国的麦克出版社(MACK)的出版书目中不仅有埃里克·索斯(Alec Soth)和保罗·格拉汉姆(Paul Graham)等知名摄影师,还包括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人。麦克出版社的书目更多地体现了出版人迈克尔·麦克(Michael Mack)的个人兴趣及选择:“书籍出版并不是一个有着完美科学体系的过程,十分依赖于主观上的选择。”尽管小规模和独立性可以允许更多的主观操作,但在访谈中,迈克尔直言自己更看重内容(content),内容大于形式(form)。他们与摄影师的合作关系尤其值得借鉴,这种被称作“有机”的合作关系,会因每个作者的不同而变化。“最好的书都是从合作中诞生的,它们结合了摄影师的照片和想法以及我们的丰富的专业经验,而这些经验并不只是关于设计和制作,还有关于市场运作上的。”

既然“最好的书都是从合作中诞生的”,那么摄影人与图片编辑理想的“有机工作方式”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尽管在影像的编辑构成上存在着很多可以探索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影像出版的现状是大量鲜活的影像资源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图片编辑创新不足,循规蹈矩的图片编排比比皆是。麦克的一句话点中要害:“许多摄影师想出书单纯是因为摄影媒介的延展性能让他们的作品被复制。有太多的书籍本不应该被出版出来,他们展现的对书籍这一媒介的认识十分少。”作为传统的摄影类媒体,《中国摄影》杂志的编辑们在与基层的摄影人接触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并非他们摄影技术如何,而是他们中的许多人的图片编辑意识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摄影师的作品为什么需要通过图片编辑这一环节来最终呈现?对于这个问题,有些摄影师始终不理解,但如果是对摄影本体有着理性思考的摄影师,则对此有着客观清醒的认识。日本摄影师佐内正史访谈中的几句话也许可以简单明了地解释这个问题;“摄影是一个人的世界,特性是有着封闭的框架。但我认为,摄影也应该逃离这个框架。”那么,摄影师如何逃离这个框架?当今的图片编辑,已不再是图片的简单罗列,传统的编排、叙事等编辑元素不再是决定性的,更多的是营造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在佐内的访谈中时常会出现诸如节奏、任意、错位、逃离、冒险等概念,这些在当代的摄影图书编辑中越来越常见,对图片的编辑更像是一种基于图片的再创作。

在摄影师与编辑合作出版的摄影集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其中英国摄影师保罗·格拉汉姆的美国三部曲系列之一的《可能性的微光》,这是一套由12本书构成的系列,最薄的一本只有一张照片,曾在2012年获得首届巴黎摄影-光圈大奖,被其誉为最近15年最佳摄影书。以往的街头摄影试图将观察和拍摄相结合,但却常常落入“决定性瞬间”,本系列中的彩色照片构成一组组短序列,在白纸上看似随意排列着,大小位置不一,仿佛是人眼在打量事物时不断转换视角和变换注意力的方向,摄影瞬间性本身固有的局限在这本书的编排中得到了实质性的解决,编辑通过尺寸和位置的变换让我们重新体会了对细微之处的“观察”。

谈图片编辑,一定离不开图片的平台属性。这是我们这个专题必须理清的另一个问题,也是图片编辑工作因时而变,因媒体而不同的重要原因。在这个领域,国家主流媒体所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背景下的采编团队正在逐步形成具备与国际主流媒体对接的专业素养。中新社摄影部多年来在新闻图片编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关规范,在新时代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一直致力于新闻摄影的拍摄与传播等环节的拓展;在担当好图片把关人角色的前提下,中新社的图片编辑将新闻图片针对不同的传播平台、传播形式做相应的编辑、包装,进而实现对不同阅读方式读者的精准传播。《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国家级的英文日报,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2006 年以来,万余张中国题材新闻图片经由《中国日报》的全球发稿平台“借船出海”,被西方主流媒体广泛采用,这在国内其他媒体中是绝无仅有的。新的受众环境对这些国家级媒体形成了新的挑战,尽管媒介融合也意味着图片编辑要面对更多的平台,沟通成本增加,工作趋于碎片化,但《中国日报》的采编团队正在从以往做嫁衣的角色力求变成组织者、策划者,更提出“客户端优先”来应对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阅读。

平台属性最重要的变化来源于媒介性质的巨大变化。图片观看媒介在近些年经历两次剧变,第一次是从纸质媒介到计算机PC端,第二次则是从PC端到手机(移动端),两次变化颠覆了很多先前的图片编辑法则。创建于2010年的腾讯《活着》栏目,经历了两次变化,8年来为社会底层发声 、并为业界广泛熟悉的《活着》在今年变为“谷雨影像”, 归到腾讯非虚构作品平台“谷雨”旗下,不再局限于聚焦报道摄影,也开始纪实摄影和纪录片等活动影像的策划编辑展示,从“静态电影式的叙事 ”(20 幅左右的图片 +深度长文)到如今图文混排式的“融媒体”形式(图文兼顾,其中穿插 GIF动图、短视频 )。数据分析已经成为左右图片编辑判断的主要依据,“技术+人工”的模式下,图片编辑如今更多扮演着产品经理的角色,他们既是专业内容生产的参与者,也是影像产品的运营者。图片编辑不再完全依循图片及视觉的逻辑,甚至更倾向于文字的思路,这种首先要让受众理解的思路,在最后的圖片运营阶段,呈现出明显的移动端逻辑,尤其是现在移动平台更青睐短视频的趋势下,偏重艺术化表达的图片摄影的空间逐渐被挤压,一些摄影师也开始图片与视频套拍以求转型,与之配套的图片编辑如何应对,行业最终究竟会演变成何种样态,目前还是雾里看花,但《活着》栏目负责人杨深来坚持认为,平台变化带来的只是阅读逻辑的变化,自己对图片内容的选择标准始终没变,无论形式纷繁多变,最终是为讲故事服务的。尽管媒介的传播由传统的报刊发行方式转为当今的“机器算法+人工干预”,但背后之图片编辑逻辑的变与不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拍之有物,更要言之有物。如果说拍之有物是由摄影师决定的,那么快门声响之后的言之有物,更多地是体现一个图片编辑的专业水准与个人素养。相比传统媒体时代的图片编辑与摄影师那种“互相依靠的关系”,在当今互联网媒介端的图片生产语境下,拍摄与编辑则是在互相融合的环境中,由摄影师+ 图编+主编+媒介+渠道等多个角色共同完成。摄影师需要一人分饰多角,图片编辑同样需要一人分饰多角,不仅要对影像本身做出专业判断,还要在进行编辑工作的同时,做好相应的运营工作,同时还要注重团队的合作与分工,才能让作为产品的影像报道更好地进行传播。

优秀的图片编辑所发挥的作用可以是颠覆性的,越来越多的摄影人认识到图片编辑这个环节对他们作品的意义所在,以及可能带来的根本性的不同。图片编辑这个行业在未来的AI时代会被取代吗?不必用现在流行的行业未来预测来算命,我们相信,有图片的生产,就一定需要图片背后的编辑工作。

本专题由杂志编辑部全体同仁协力完成,并得到中新社、《中国日报》社、腾讯新闻、澎湃SixTone、麦克出版社、假杂志等机构以及李媚、王晓松、陈荣辉、佐内正史等个人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梅(摄影)
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夜垦
摄影42℃展版